億萬
億萬

95后寫字兒的 | 勵志成為數字遊民。

加密货币消费观:体验、憧憬与想像| 数位时代的你,是更孤独的吗?

为什么我认为加密货币的图景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让我们尝试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角度推导这一问题。

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取决于自己的意识形态

当下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是“物质”,而非“文化”。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被不同的政府,不同的生活经验,也导致我们对于未来会有不同的想象。但是学过历史的就都知道,意识形态的来源是什么?

对了,是中心化。

无论现在的你是否对加密货币有足够的信仰,不可置否的一点是: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中,中心化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即使是最自由的国度芬兰,也不会出现完全去中心化的政府。

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芬兰,也有并非拥有世界上最自由

因此现实中出现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会在网络上体现出来,甚至会加以放大。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公众生活与线上的私人生活是难以区分的。

人们虽然有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网络上进行,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现实生活中的公共生活。

这一点就决定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难以区分。

既然无法区分,我们不能不承认,在短期内,中心化的管制着实无法被完全剔除。而也许将其剔除的那一天,我们需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完美的秩序是幻觉吗?

重叠的共识是否真的重要呢?理想国是否会引发多数人的焦虑和惶恐嘛?这个问题好似是数位时代独有的。

当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将所有人变成世界公民,那么我们就真的需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当我们真正踏入到了metaverse,一个看上去的理想国度时,作为个体,如何把自己的私人生活和更大的图景联系在一起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每个人在metaverse看似是互联的,但如果你第一次进入decentraland这样的虚拟空间,就会手足无措。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lobby,随处逛逛,点点别人的profile,这种体验让你好像成为了他们的一分子。但你立刻就能发现,那里诡异地没有人在真正的交流。

那是一种数位时代的孤独感。

我作为一个95后,自认为对于新的技术没有什么抵抗的情绪,但在那一刻,我会突然问自己,这个虚拟的空间之后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究竟科技需要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才能体验现实与虚拟的无缝衔接?除了现在蹩脚的ar和vr,现实中的自然与触感,是否也能照搬呢?而这个技术的实现,有需要我们等待多久?

理性理智的理想主义存在吗?

这是一个迷因的时代。而迷因meme的原本含义是什么?

meme - "an idea, behavior, style, or usage that spreads from person to person within a culture." frommerriam-webster.com

一个平台,一个视频,一次成功的marketing campaign,都可以成为为某个币种加码的催化剂。

有人说,一个币种就是一个星球。然而我尝试理解这种含义:在一个community里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变体?

在定义上,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那么我们所谓的加密货币呢?所以“每一种加密货币,都是一个星球”,这种假设是真实成立的嘛?

目前来看,大多数的货币的背后,都是产品和内容的堆砌。不如以LUNA为例:

初期,LUNA的大火确实是因为它与稳定币挂钩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带给大家一种安全感。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当成一个信仰(自称自己为lunatics),而不是一个应用时,就为这个币种本身带来了隐患。

每一个币,都是一个community。造成币价大幅上涨的,暂时不是内容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不是生态多样性,而是大众对于该币种的情绪。

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一个星球都是绝对理性的存在嘛?其实并不是的。我们目前看到的所谓“币”,大多是被情绪推动的。

结语

写这篇文章,其实不是想要爹味分析,而是想要向大家表达困惑。

因为刚刚接触web3的我,对于metaverse的想像和憧憬和我对于它的“怀疑”一样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