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 Chan
Lam Chan

透過閱讀、思考、寫作和實踐,反思兒童觀、教育理念和為人父母之道,回歸作為「人」的本質。以喜樂為激進的行動,在強權的世界活出溫柔。 Facebook Page: Tell It Slant https://www.Lfacebook.com/lamchan22/ Instagram: joy_is_a_radical_act

《给老师的一封信》:什么是真正的「接待」?

这个故事最最美丽的地方还不只在这些难得的画面中,而更是在一些画面看不到的微妙互动中。这些微妙互动是老师真正「接待」这个小女孩的时刻,也就是他们的生命真正互通的时候:二人的生命都被改变。

「凡因我的名接待一个这样的小孩子,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来的。」——《马可福音》九:37

读这本绘本时,我想起自己在神学院上「教义神学(1):上帝、启示与创造」这一科时曾经在回答考试问题中这样写:

「圣父、圣子、圣灵各具独特性,但却是三而一的,这个「一」其中一个表现在于三者的「互留空间,互为内在,互相渗通」:每一位都维持自己的独特性,但每一位都打开自己,预留空间,让对方进入,也进入对方,互相分享。

因此……我们要接纳差异,尝试接待与一般孩子或与我们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主日学里面那位不容易听从指示、喜欢不断走动或打断别人讲话的孩子,还有那个永远在集体活动中坐到角落里、不太合群的孩子,我们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呢?由于他们不容易被「控制」,在崇尚「合模」的文化中,一般人倾向不是把他们边缘化,当作看不见,就是不断企图用各种纪律方式「驯服」他们。然而,我们很少想到要「接待」他们,这种「接待」不单是容许他们参加主日学,或容忍他们的行为,反过来也不是企图「矫正」他们的行为去迎合我们,比这一切方式都难,但却真正与我们的三一上帝的性情相称的,是尝试进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不单如此,更要开放我们自己,接受自己可能因为进入了他们的世界而被他们改变,让他们的生命丰富我们的生命。这样,与这些孩子交往,聆听和对话(不是解释和训话)就是「预留空间」的具体方式,免去将自己那一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才是真正让孩子进入我的世界,而我也方能进入孩子的世界。 」

绘本的封面,一个连书包拉链都拉不好、低着头、踩在水洼里的小女孩,一个在小女孩面前蹲下来跟她说话的老师,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能够「蹲下来」与孩子的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老师,实在已经太难得了!而对一个不怎么「听话」和符合规范的孩子「蹲下来」,这样的大人更加是绝无仅有。

书中还有好几幅这样的师生交流的美丽图画,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最最美丽的地方还不只在这些难得的画面中,而更是在一些画面看不到的微妙互动中。这些微妙互动是老师真正「接待」这个小女孩的时刻,也就是他们的生命真正互通的时候:二人的生命都被改变。

这些微妙互动包括:

小女孩第一天进教室就弄得满地是水,老师却将她比作一名探险家,而这探险家的故事正是老师将要教授的内容,但在听这个探险家的故事前,她要负责去将拖把拿来。

小女孩在外出考察时踩着石头跳到小溪中央,结果进退两难回不到岸上,还要在同学们面前装出勇敢的样子,老师前来拯救时没有责骂,只是一直牵着她惊恐得发抖的手,没有让同学们知道她其实怕得要死。



小女孩负责带回家照顾的两只小老鼠因为她一时疏忽,死了一只,她瞒着老师买了一只代替,后来在学校清理老鼠笼的时候,老师对她说:「我们不能再称它们为老鼠兄弟,而要叫它们做鼠爸爸和鼠妈妈了。」而这件事只有她和老师知道。

由于故事是从小女孩的角度叙述,当中没有对老师的想法、挣扎和改变作出描述(仿佛老师从来都是这样),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老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必定有挣扎,尤其在参观活动中小女孩偷偷离队往地下室探险去的那一幕。


虽然我喜欢阐述想法,但我更喜欢故事,因为故事总是以画面、情景、感受去呈现真理,而不是长篇大论地解释。这个故事正是呈现了「接待」的具体意思,人们必须以感受接收。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