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Tsai
ErwinTsai

1985年生,台灣人 2019年11月開始嘗試創作的生涯,練習每日創作1000字以上的文章,原本希望可以持續一年,看看會發生什麼改變。 雖然只做到了三個月,但自己確實感受到變化,那是文字的靈魂在內心已萌芽。

对别人的期待只会带来伤害,如果父母未曾检视自己的习惯

摄影师:Andrea Piacquadio,连结:Pexels

期待和相信,是完全不一样的层次,在此之上,最高层的是信念

有时,期待本身或许代表着失望、轻视、无奈,因为多半时候只是存在心里的一个角落,并没有变成任何行动。

行动,并不单纯只是代表着从椅子上站起来,或者从被窝里钻出来。行动,往往意味着人们必须做出和以往习惯不同的事,挑战原本相信的做法和理论,甚至过往的经验;

行动,就是代表着必须去实践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什么叫疯子,就是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还期待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人们会以为自己已经充分地做出改变,充分的付出、充分的牺牲,足够了所有的努力,却不曾真正动脑思考「如何」努力。忙碌只是懒惰的借口,用来伪造自我正直的一面、用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焦躁、用来倘塞自己怠惰的理由。如同对孩子的教育,以为始终督促着念书、写作业、准备考试,却始终得不到孩子的正面回应,父母以为无力可施,小孩子就是天生的不爱念书,谁知道孩子只是在反映父母内心的期待,那一小部分是口口声声说的「为你好」,但一大部分却是明摆着的「为你担忧」。这些为你好,都只是期待而已,意味着我们都只是靠着以往习惯做的事情,去预期事情会有不同的成果。父母以为苦口婆心的劝说教导,其实都只是在掩饰自己的不信任,以为对孩子好的,都只是过往习惯的怀疑以及自卑,所显现出来的质疑,孩子真正接受到的讯息,都是负面的能量以及伤害。

只有当自己内心开始怀疑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开始忙碌起来。

就像,如果你开始还疑你的另一半有所隐瞒,当他行踪不明时,你可能会多问几个问题。就像,如果你开始还疑你的家人没有在应该出现的时候打通电话,你可能会开始忙着拨电话确认他们的安全,万一此时电话没接,你可能会比平常打更多通,因为你怀疑,焦虑了。

所以,就像,不断的叮咛孩子写作业,否则比不上别人;不断的叮咛孩子要好好念书,否则长大之后没有用处,以为内心都是期盼着「望子成龙」,却没有意识到每一句过多的叮咛和告诫,都是在提醒孩子「望子成土」。

我们都经常都忘了,当自己深切的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是如何坚定和沉稳,即便偶尔会产生动摇,但比起忙碌的说教、忙碌的叮咛,带给孩子的讯息却是天差地远,孩子自然的反应也有相当的差异。

相信一件事情时,做的,往往比说的还要多

语言是最直接的表达,有时确实可以深入人心,造成改变,但多半时候,语言的无效率,充分地显现它自身的成本低廉,不但达不到说话者想要的效果,可能大多数还会促成反向的功用。

轻易脱口而出的话语若不经思考,不经修饰,即便表面上写的是「赞」字,听者或读者可能也只是读到「ㄌㄢˋ」的注音,它直白的显现说话者的心情,以及说话者的信念,你在说什么,自己可能往往听不明白,但接收的人却很清楚那份信念是如何的赤裸。

「我只是提醒你」、「我只是为你好」、「天下哪有不是的父母,听我的话就对了」,表面上的善意的文字,但实际上却总是充斥着,不照我的话去做,你就是蠢、你就是笨、你就是缺乏社会经验、你就是自大狂妄,你就是长在淤泥里的烂草自以为廉洁而不染等,不信任的讯息。这种命令式的语气夹带着恐吓和威胁的控制,想必许多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无形之中,我们养成了自卑的习惯,我们养成了服从的本性、我们养成了愤世嫉俗的视野,因为我们自己不再相信自己,我们被迫顺着大人的价值观走,从今以后我们生存的信念只能逗留在别人身上,生命的价值也只能仰赖他人的视线,对的错的、好的不好的、幸运的不幸运的、漂亮的美丽的、成功的失败的,都是别人的错,都是政府的问题,都是父母从小没把我教好,都是雨滴要落在马路上让我跌倒.....

别再只是期待

要想完成一件梦想的事,需要不断地检视自己的信念是否稳固,不断的喂养和保护,还要能够在不断前行的路上,不停地测试和修正。过程中保持着一致的方向,即使偶有蜿蜒曲折的路径,但总能清楚自己为何而在,为何而做。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相同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固执的守着以往的习惯和观念,并且用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帮助的教条去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并且成长茁壮。我们都很清楚,只是用期待的心态在看待内心所憧憬的未来,现实是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如果也用这种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怎么可能有所成长?只是会慢慢变成父母内心真正期盼的样子,那种明明嘴巴讲着为你好的言论,却表现得充满轻视和无奈的态度。

期待是被动,相信是主动,信念则是潜意识的

期待是日复一日做着相同的事,躺在相同的沙发,看着同样的电视剧,然后仍然抱怨薪水领的不够、政府给的不好、学校给的不多、教育给得太少、子女读得不好,然后仍以为自己努力的赚钱养家活口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其实大部分的都有一样的想法,所以也显得你和大部分的人一样。

相信是别人说你老婆跟谁走得很近、你同事在背后批评你、你小孩成天跟奇怪的人闲晃,你会用最坚定的语气告诉别人,「没有问题」。这代表着你能理解、掌握你内心熟知的事物,他们的运作和行为都在自己的预期之中,即便偶尔产生了意外的状况,却仍然能合理的看待,不慌不乱,不多问问题、不多做多余的事。旁人能够深深的接受到你的信任,你的另一半、同事和孩子,也能彻底地感受到你想对它们说的内心话,然后就能用相同的真诚和努力,去回应这份情感。

信念是无论游戏失败几千回,仍然觉得自己能够破关,并且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辛苦。他不若相信一般还需要刻意维持,而是恍若黑夜注定转变成白昼;冷冬必定融化成暖阳;春雨必定带来初苗;野火必定创造新芽。犹如阿诺史瓦辛格的一句话:

我不是去竞争,而是去获胜

对于拥有信念的人,未来的景象早已清晰可见,所有的困难、失败都能看成养分、所有的机会和助力都能把握和学习。这样「无敌」的状态,人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父母还有什么需要提醒的?

要给孩子的,不就该是这种生活态度,让孩子得以独立,得以好好照顾自己,也能够自己面对所有困难的,最好的人生资产吗?

我懂得,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曾拥有过信念,有的也只是自小到大被灌输的失败者意识、穷人意识、自卑意识。我们容易直觉财富不可能属于我们,因为幸运永远只会降临在别人身上;我们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和沮丧,因为自己面对的现实总是最困难的;我们容易把自己定位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因为从小到大都在努力把自己扮演成父母师长口中的健忘、不爱念书、调皮捣蛋、胡思乱想、天真、憨直、自以为是或者叛逆的小孩。

信念,很不容易获得,但它一旦嵌入灵魂,就会如同夏日的海水般不时闪烁着迷人和夺目的光彩,而好消息是它仍有方法,便是必须让自己一步一步的将期待转化成相信,停止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做法去期待不同的成果,去期待命运之神的眷顾、政府的义务、富人的施舍,透过不断的突破自己内心的成见和习惯,然后在取得成功的一小步经验之后,逐渐累积成信念的城墙,逐渐相信自己,内心才是最可靠、最完整的力量来源。

信念,不会在长辈出口成章的道理中生长,只会在孩子发自内心主动完成一件事情时开始萌芽,我们照顾者应该做的,是思考如何呵护这份稚嫩,并把他维护至茁壮长大。他比起很直接地用话语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怎么选择,困难多了,即便效果是最好的,但大部分的人仍旧喜欢选择低成本的语言作为教养的道具,也难怪要不断怪罪自己的孩子「怎么讲都讲不听」「就是天生反骨」「死到临头就知道了」。

控制不成,反过来变成讽刺、鄙视自己的孩子,真是所谓坏掉的大人和受伤的孩子啊。

参考资料

《坏掉的大人和受伤的孩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