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女生Yuna
理科女生Yuna

在德國與論文奮戰的碩士生,疫情之下,整天只能與論文共處,出門最遠的距離就是超市,看看書、寫寫文是最療癒不過的事情了。 歡迎來我的家:https://yunashare.com/

《刻意练习》|一万小时法则其实是引用谬误,错误的方法只会让你原地踏步

你有以下迷思吗?

迷思一:认为想求进步只须努力。只要够努力,就会有所进步。

迷思二:只要经验够多,一定能进步。

迷思三:相信天才都是因为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在《刻意练习》中,作者打破这些迷思,提出比天赋更关键的刻意练习法,不只能用于工作上也可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习新事物。

一个人的表现一旦到达「可接受」的程度,动作成自然,再多花几年练习也不会进步,还可能更差。 「有目标的练习」成效好过一般「学会就行」的方法,也朝我们的终极目标「刻意练习」更进一步。

目标练习法的四项要点:

1.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

将「进步」具体化为可以努力去做的具体目标,将漫长的努力过程分成一连串可达成的目标,一次聚焦一项。

2.专注与投入

刚开始学着专注于练习的人无法维持数小时的注意力,因此一开始必须将练习时间设定较短,作者提到一次一个小时作为一开始练习时间单位。

3.意见回馈

知道自己是否下对功夫很重要,若用错方法也需要知道自己错在哪。缺乏意见回馈就无法知道自己哪些需要加强,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4.跨出舒适圈

尝试去做之前做不到的事才会进步,面对不可能的任务需要设法克服障碍。

目标练习法概括如下:设定清楚的目标和和实现那些目标的计画,并找出一个监测进步程度的方式,然后跨出舒适圈、专注练习,还要有维持动机的方法。

什么是心智表征?

在正式介绍刻意练习法之前,先提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心智表征,因为这个名词很抽象,我想从较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心智表征是什么?在刻意练习当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西洋棋为例,新手在看棋盘时只能记下几个旗子的位置,而西洋棋大师却能快速记下整个棋盘位置,并不是他们的记忆力特别强,而在于西洋棋大师的心智表征发展成熟,在看棋盘时能迅速仔细的分析棋局,在脑中演练一连串可能的棋步。另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当我们在看《刻意练习》这本书时,如果先前对「学习」相关的心理学领域有所涉略,那么相对于其他读者,书中内容较容易理解也吸收更多,原因在于我们已经在某个主题投注心力,心智表征就越精细,理解和消化资讯的能力也愈强。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地在于发展有效的心智表征

如何成为该领域的专才-刻意练习法

刻意练习法有别于其他有目标的练习多拥有了两项特质,使刻意练习法成为学习任何技能的最佳练习法,也是成为顶尖人士的黄金法则。

  • 该领域必须发展得相当成熟,佼佼者的表现水平和新手有极大的差距

像是芭蕾、音乐演奏、花式溜冰等各种运动项目,这些领域都拥有客观的评断标准区分出表现卓越的人才。

  • 需要有个老师提供可以帮助学生改善表现的练习活动或是效仿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学习方法

在学习任何新领域时,老师的存在用意在于提供立即的意见回馈,并为学生量身打造练习方法。

而大部分的我们都没有要成为该领域的顶尖人才,更多人只是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到足以驾驭工作或是成为各领域的「通才」,但作者提到在任何领域想求得进步,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刻意练习。我们不需要找到该领域最顶尖的人才,只要找比自己厉害的人做为老师。这部分也让我理解到找个人健身教练的重要性,在原本的认知上总觉得上一对一的教练课很花钱,但其实上过团体课后发现自己的进步速度缓慢,教练不可能针对每个人解决问题,虽然个人教练课所需花费较多,但其实效益也较高。

如何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有效学习?

作者以富兰克林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如何精进写作能力为例子,他针对写作的不同面向设计出了许多练习方法,像是在练习仿作时发现自己的写作字汇量不足,而订制一套新的练习方法,当字汇量训练到某个程度,发现写作的整体架构和逻辑需要加强而又设计了另一套练习方法。

现今的线上学习资源丰富,很多人靠着在网路上自学任何技能。我自己也有在网路上学习程式语言,也和大家一样上网看别人的学习历程开始自学,但却总觉得自己好像在原地踏步,后来看了这本书意识到自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人给我意见回馈,总是自己在埋头苦干,网路上的学习方法很多,但并不是每个方法都适合自己,当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形下,遇到瓶颈时,并不是努力就有用而是要尝试新方法。

想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学习一项技能:专注投入、意见回馈、解决问题。

迷思破解

一万小时法则的谬误:

作者也在本书提出在《异数》中广为流传的「一万小时法则」的引用谬误,让很多读者误以为想要在多数领域中成为专家,必须花一万个小时练习。产生两派极端想法:「我只要努力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世界顶尖!」「要花一万个小时才能杰出,又何必尝试?」

然而「一万小时法则」忽略了刻意练习法强调的练习方法,漫无目的地重复练习一万个小时也不会有所进步;反观,只要练习方法正确,人人都可以在练习几百个小时也会有长足的进步。努力是求进步的必经历程,但同时也要用对方法。

只要经验够多,一定能进步?

许多人以为多练习就会进步,认为执业二十年的医生会比五年的医生医术还要好、教书二十年的老师会比只教五年的老师还会教,但其实一个人的表现到达"可接受"的程度后就不再因多几年练习而精进,更重要的是有目标的练习。漫不经心地重复同一件事情毫无助益,重复的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弱点,并聚焦于加强弱点,直到改进为止。

人的能力受限于天生注定的特质与天赋?

许多人心中可能出现过「我没办法」「我没有天分」「我对这件事一窍不通」的想法,在作者多年的研究中指出没有所谓影响某样技能的天赋基因,也没有科学证据显示影响「意志力」基因的存在。有趣的是,在西洋棋研究当中,智商高的学习者在一开始学习技能时的确占优势,而智商优势会随着时间减弱,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更努力练习的人。

天生特质可能会影响刚开始学习新技能的表现,但最后谁能脱颖而出,还是取决于练习的质量。

我也意识到如果将天赋视为成就上的关键角色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会认为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发展成专长,而后不再努力,不管如何都要有「相信自己会进步」的信念。

打造以刻意练习法为准则的教育方法:

在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体制下,强调将知识学以致用,普遍的看法也相信具备知识之后想学习技能会比较容易上手,但却造成一个现象-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往往得花许多时间学习工作所需技能;而刻意练习法好相反,完全聚焦于技能表现与如何精进,以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为目标,将技能分解成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让学生跨出舒适圈,接着开始充分反覆练习和提供意见回馈,学生便会在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心智表征。

结语:

非常认同作者在最后提到教育改革,我们从小大到已经学了太多知识,但那些碎片化资讯无法在我们脑中串接更难以学以致用,在大学的教育制度不应该只是延续高中传授知识的教育方法,更应该是以技能为目标的练习为主,以传授专业知识为辅,从练习中把学过的知识串连同时补齐知识的不足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也可以避免学过的知识一再忘记。

作者提到另一个「边做边学」的概念是我认为本书最深刻的部分,现代人的生活忙碌时间有限,「边做边学」是比较不费力气的学习方法,因为边做边学会让人习惯练习,练习便会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份,培养出不是只在特别场合练习的心态,而尝试练习后的每次调整都会带来进步。

谢谢大家看到最后,请帮我拍手五下支持我的创作,喜欢我的阅读分享可以追踪我

拜访我的另一个家: https://yunashare.co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