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太先森|NFT 社群研究
熊太先森|NFT 社群研究

主修出版及印刷設計系,十年寫作經驗,曾入選 Mirror Spotlight,同時為 Penana 特約小說作者,將以人性、社群角度研究區塊鏈、Web3.0、NFT 等時事。合作、邀稿請電郵至 kumasanki@iboomcreative.com。

【创作人性】认为自己的作品总是不好时,能够怎样想?

(编辑过)
或许很多创作者也试过,在孤独的创作路上,总是会觉得自己创作的作品在自己眼中总是不好,完成作品后再看就是不喜欢,甚至觉得别人的总是更加好。面对这种想法,很多人会努力地挣扎,想要脱离又不知不觉走回头,不断地在这种思维模式上徘徊。创作者似乎需要很高的心理质素,但或许只是走错了路。

或许很多创作者也试过,在孤独的创作路上,总是会觉得自己创作的作品在自己眼中总是不好,完成作品后再看就是不喜欢,甚至觉得别人的总是更加好。面对这种想法,很多人会努力地挣扎,想要脱离又不知不觉走回头,不断地在这种思维模式上徘徊。

创作者似乎需要很高的心理质素,但或许,你只是走错了路。


创作的初衷与追求的结果

事实上,在写作路上经历十二年后,本熊发现无论自己觉得自己的作品好不好,外面还是会有人觉得「好」或「不好」,所以比起好不好,其实更重要是创作的初衷和追求的结果,换句话说,亦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人性考验。

有些人创作是为了荣耀心,希望透过创作而得到别人的赞赏、欣赏;有些人创作是为了利益,希望透过创作出一些东西而获得金钱、权利,或只是一份小小的礼物;有些人创作是为了满足感,创作就是想要去做,想要去完成等。


荣耀心

在Web 2.0 的现在,荣耀心透过「赞好」、「分享」变成「可见」状态而得以被满足,导致不少人会透过这些数据而去判断自己的作品,导致一种怪异的状况发生:「赞好」与「分享」数变成一种被认为的评分机制,自己的作品能被赞好分享成为一件被认同的标志,导致没有被留意的作品会容易被认为是等同于没有价值的东西。

而到了后来,这个想法被变本加厉,亦即演算法,把人的言语、创作进行排名,最后得出疑似「合理公平」的结果,把所有背后由演算法操控的数据全数隐藏……这里已经没有提到,世上还有「买Like」、「买Share」及社交手段。

明明没有公平可言,却利用大部分人的「无知」或「不关心」而造就了「公平」,导致一种扭曲心态和现象出现。由于被认定为「积极」,一个人的成功经历会容易被送到使用社交媒体的使用者面前;由于被认定为「负面」,一个人的失败亦容易被忽视及被消失。

满是人的城市,怎么自己的说话没被听见,别人的说话就总是在耳边出现?

但是,这并不表示一件作品真的不好,或真的很差。即使是《哈利波特》,也是被投稿到数十间出版社后才得出可出版的结果;即使是九把刀的作品,起初也是石沉大海好一段时间才被编辑发现及出版;而更现实的是,即使你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好,也可能会找到愿意出版的出版社,或在比赛中获奖,反之亦然。

没有人知道一段经历的所有面貌及过程,除非自己亲身经历,所以跟别人比较只是一个虚伪的假象。

那么,在意别人──特别是那些陌生人的「眼光」去进行创作,到底有何意义?他们无法理解你为何会如此创作,更无法明白你为了创作花费了多少心力、时间。这个情况,就像你永远不明白为何有些自己不喜欢的人,会花很长的时间喜欢自己甚至表白,从而在情人节时拒绝他们的心意。

喜好是主观的,就像人性,除非你创作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目光。如果你就是这个除非后的人,那么,去尽情地研究人喜欢什么,并追上潮流吧


利益

本熊认为,向社会卑躬屈膝的人总是看来很有成就,相对地默默努力──不管是想要令自己达到某个小小的目标的人,还是想要为某件事而努力的人,他们的人生阅历或许比「已经投入社会,成为社会运作的其中一颗螺丝的存在」要多。

现在,试试拿起一张白纸并画上一条代表X 轴的横线,在线的开端及尾端,分别写上「极度的乖巧」及「极度的创新」,并把你想在看见这两个词汇时所联想到的那些人以「一颗黑点」为代号,标记在纸上。完成后,或许你就会理解到什么人会得到利益,就像每天努力上班的某些人,及成立了比特币的那个人。相对地,愈接近两者平均值的人,收入一般都会愈低──

抱歉。

图表其实还有垂直的Y 轴,而Y 轴的两端,可以放上「过度自信」与「过度谦卑」,这会让图表更为完整,并找出了为何有些失败的人会成名和被支持,有些成功的人会被认为理所当然和继续被埋没,例如:那些在全美一叮中被退出的人拥有了自信与勇气,还有那些你所认为值得却总是遭遇到失败的天才。

这个图表可以告诉你集中在中间的,那些被定义为正常的人是因何事而被忽视,而那些没有集中在图表以外的、被放在X、Y 轴两端的人,是如何被成为视觉焦点,就像你会去看看他们怎么在纸张的边缘。

世界仿佛就是热爱陈奕迅所唱的《浮夸》: 「不够爆炸,怎么有话题,让我夸,做大娱乐家。」

如果你在意利益与名气,那本熊希望上面的图表能成为你的一个有趣小体验,因为你很快就会理解到自己正在哪个位置,并自己想要在哪个位置。


满足感

本熊自问是这类型的创作者,但同时,还是会因为不时冒出的荣耀心与利益而有所挣扎。不过,其实创作上不断地在跟社会、跟自己与无力感、厌恶感挣扎算是一种常态,只不过社会及大众,很少会愿意让某个人或自己的失败过程展示到大家眼前,除非分享者最后获得了一个大翻身与成功

那么,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满足感?有些创作者会分享经验,指自己充满耐性地创作快十年、二十年,最后才被发掘出来。这些人一般为自认为自己是其中一个失败的经历,因为创作数年就爬在出版业界上的,大有人在,所以他们会鼓励大家继续创作,完成自己的作品,总有一天会可以走完自己渴望的目标。

真的是这样吗?本熊不同意。

事实上他们就是活生生的一个「成功」例子,同时亦是把「普通」例子刷成失败例子的力证。这些例子正试图利用自己的经验去告诉一个人希望在明天,却忽视了一些残酷的事实、现实的问题与糟糕的情况,把将来塑造成美好与快乐,而你要做的就是努力──

见鬼。这根本就是一种比较。试想想,若果一个人写了十多年文章──那是例子中的人们所提及的时长──都没有成就,那这个人是否就是有什么东西不及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幸运?还是不够主动?这个「不够」正是一种「比较」。

语言艺术就是喜欢把人带到某个思想轮回中转圈圈。

阅读这类书籍,是为了复制别人的想法和做事方式,还是想要令自己的风格消失。如果太偏激,抱歉。

本熊认为最佳的创作想法,就是无视这些例子,无视别人所说的「成功」,回望自己的创作路,并继续前进。

假如你发现自己写了十多年文章还是没什么成就,不要紧,事实上你只是在普通的创作路上。你可以选择继续往前走,直至你有勇气或方法离开只有X、Y 轴的平面,就到Z 轴的世界中,让自己的世界变得立体为止。

抱着「无论好,还是不好都好」的想法创作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完成一份作品后,怀着平常心放下,并开始另一个创作,那你的创作路上,似乎就会少了很多烦恼,例如在意好不好,或喜不喜欢。


如果你想支持本熊的创作,除了赞助之外你还可以:

赞好Facebook专页: I-Boom创作屋
委托设计、排版、插图等工作: https://iboomcreative.com
请我们饮一杯咖啡: https://ko-fi.com/iboomcreative
Paypal打赏: https://www.paypal.me/iboomcreativ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