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高級的“李煥英”:成也真誠,敗也真誠

SinoScreen
·
·
IPFS
·
有時候創作者太執著於真實生活的經歷和感受,反而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作者:一然

硝煙四起的中國春節檔電影市場隨著春節假期尾聲的臨近,形勢逐漸開始明朗化。賈玲的《你好,李煥英》無疑是本次比賽的最後贏家,逆襲了《唐人街探案3》等大IP電影,成為2021年中國開年的最大黑馬,而作為導演兼主演的賈玲也在潛伏多年後終于因為這部電影的成功而真正大爆。用電影裏的台詞說,她終于給她的母親長了一回臉。如果賈玲的母親還活著,一定會為她感到驕傲。然而略顯諷刺的是,不是賈玲母親的早逝,也可能就不會有這部電影的誕生。

真實生活有時候比電影更戲劇化。本片從賈玲的小品代表作《你好,李煥英》擴展而來,根據賈玲自身經曆改編,講了一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傳統故事。它簡單而又普世,源自于每個人都有過的一種體驗:對父母的虧欠,沒有機會補償。于是就有了這部電影的設定:主角曉玲穿越回母親年輕時所生活的80年代,幫助她完成心願,改變命運。曉玲的目標就是為了能讓母親長臉,以彌補自己過去沒有讓母親感到驕傲的遺憾:買電視機、打比賽、相親。曉玲開始像一個母親一樣,為年輕時的媽媽英子張羅這張羅那,目的只有一個:為她好。她可以為母親英子做任何事,當發現自己的存在是母親命運的拖累時,她甚至選擇幫母親改嫁他人,來脫離未來為了不爭氣的女兒而備受煎熬的生活。最後發現母親還是選擇了原來的老路。這裏母女角色的倒置設定讓人眼前一亮,既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很多人對這部片子的評價是真誠。我也跟許多人一樣,感性上對這部片子十分偏愛。結合賈玲真實喪母經曆的照應,更有一番可咀嚼的余韻。雖然本片的主題算不上高深或創新,和電影大師伯格曼或哈內克等人對母子關系本質的殘酷揭露相比,《你好,李煥英》甚至顯得有些幼稚、淺薄和老套,但賈玲的真摯正像這千百年來亘古不變的母愛一樣,也許這樣的題材早已經爛大街,但一代代人依然對這樣的故事樂此不疲,因為這是人類最普世的感情。我認為,這是本片最大的亮點,但問題的罅隙也從這裏開始裂開。


主題對劇本的局限

雖然這是一個格局不大的商業化故事,但賈玲在有限的框架下將劇本做得十分紮實。劇情編排上的用心體現在那一場冷特母親生病的醫院戲。這一場戲雖算不上驚豔,但很順暢地完成了自身的功能。不僅推動了曉玲對母親嫁給他人的態度轉變,同時又鋪墊了後面冷特對曉玲的愛情萌芽。在人物刻畫上,每個人都有富有特色的記憶點,尤其是配角沈光林自身的人物弧光完成得非常漂亮。在曉玲幫助他追英子的過程中,沈光林漸漸走出父親的庇護,選擇靠自身努力去闖蕩。在節奏上,本片充分發揮了原有小品抖包袱的優勢,每個場景都張弛有度,將觀衆的情緒拿捏得十分精准,同時又比之前小品裏一些為笑而笑的俏皮話更言之有物。總之,劇本上的技巧都恰到好處地服務于賈玲的情緒表達。

然而,劇本的精良掩飾不住主題表達的乏善可陳。想要表達母女情感沒有問題,但本片表達的情感觀念和價值取向都比較單一,就連那穿越的主線也是早已被無數前人玩爛的梗了。簡單來說,我沒有看到任何試圖挑戰或突破原有認知的野心。確實用大衆熟悉的穿越梗來表達最樸實的情感,可操作性強且討巧,能一下子就讓觀衆接受並共情。同時,為了避免讓觀衆感到乏味,本片用很多幽默段子去豐富它的趣味性,像“電影票買錯號”這類的情節設定也可以看出創作者對于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巧妙運用。但是由于把要講的事物局限在母女之愛的框架下,電影本身沒有什麽社會延展性和可解讀性,缺少思辯和回味的空間。我看到了彼此之間的愛,看到了生活必然分離的無奈,這些在高度凝練的戲劇化表達手法得以彰顯,但是生活的複雜性卻因此被埋藏了。在生死分離的殘酷之下,賈玲拍出的其實依然是一個簡單化、理想化的世界。

正如標題《你好,李煥英》所暗示的,本片是一個重新認識母親的過程。這契合了觀衆內心某部分的期待和遺憾:從我們有意識開始,母親就是中年婦女的樣子。通過了解年輕時的媽媽,我們重新認識了李煥英。但一直到結尾,我們看到的李煥英,始終沒有脫離自己身為母親的社會角色,她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為女兒、為家庭著想的母親。如果她不再被一個母親的身份所框住,而只是八十年代間一個叫李煥英的年輕姑娘,一個在時代的牽引下做出自己選擇的女人,那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我本來期待在這方面可以做出更多的文章,但是最後本片還是把李煥英這個角色聚焦為一個母親的形象,這樣的人物更鮮明了,但也失掉了層次性和複雜性,讓故事的最後變成了一場比誰更愛誰的犧牲競賽。


時代與情節的迷失

影片隨處可見對80年代時代感的塑造,從開頭張江背曉玲穿過社區的大街小巷開始,跳皮筋、騎單車、打糙米、洗飯盒、大海報等元素就把時代感渲染得恰到好處。散落在故事各處的文本細節不僅真實可感,而且融于故事劇情,不做純粹的符號堆砌。偶爾作為點綴出現的一些對官僚體制做派的諷刺也別具一格。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時代感細節確實充實了故事劇情,有些成為讓人捧腹的笑點,但是在重要情節的轉折上卻是缺失的。比如說母親為什麽會做走回老路的決定?曉玲為什麽選擇接受母親的選擇?一切的出發點也許都是與時代性無關的永恒之愛。但作為生活在兩個時代的兩代人,她們的價值觀差異若能在故事發展中形成沖突對比,將會把文本帶入另外一個更豐富的緯度裏去,但都通通沒有涉及。

雖然說本片在思想主旨上沒有太深入的思考,但從劇情裏流露出的點滴時代感悟卻顯得隽永深長。比如說,當最後曉玲面對母親走回老路的決定,欣慰而苦澀的一笑讓人意識到,我們也許永遠也無法完全理解和體會別人的生活,即使是血濃于水的母女也不行。曉玲試圖並卻努力改變了一切,到最後卻發現什麽都沒改變。每個人因為她也許走上了不同于以前的道路,但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屬于自己的命運終點。我們總是懊惱錯過一次次機會,殊不知人的命運往往早就和出身以及性格緊緊綁定在一起。可惜這些亮眼的體悟在影片中也僅僅是淺嘗辄止。


情感與技巧的割裂

如果要選一個全片最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那莫過于結尾反轉之後的那一段曉玲一邊奔跑一邊回憶過去的橋段。我也和許多人一樣,每次看到那裏的時候泣不成聲,也許是那一刻我被賈玲的崩潰情緒所感染,也許因為它讓我想到了我和母親的日常點滴,想起了曾經對親人任性的傷害。可以說能做到讓全場觀衆共情哭泣這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我們被賈玲那種發自內心的痛深深地擊中了。尤其是賈玲最後那場毫無保留的哭泣,不像是在演戲,更像是借演戲來排解對母親一輩子不能彌補的愧意。對于演員來說,這可能是演戲的最高境界,但對于導演來說,是才能有限的危機。這樣直白外露的表達,是強化情緒最慣常和偷懶的方式,但稍有不慎,也會讓情感顯得泛濫而廉價。我能理解高潮時的情緒需要一個抒發的出口,但是安于俗套技法的情感表達讓整部電影流于平庸。

正因為這是一部情感至上的電影,所以本片的穿越邏輯就更顯隨意散亂了。賈玲為什麽穿越,怎麽穿越,怎麽回到現實,這些都沒有給出明確的交代,似乎穿越的規則全然根據編劇的心情和劇本的需要而定。這到底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穿越世界,還是一場隨心所欲的意淫?雖然被強烈情緒裹挾的觀衆早已無暇去關系那些穿越規則的瑣事了,但這也是反映出創作者情緒為大,不夠嚴謹的一種態度。


喜劇與悲劇的分離

大家看完李煥英的評價是:有笑有淚。前半部分很搞笑,後半部分很催淚,但這也暴露出《李煥英》的一個問題:它的笑點和淚點是割裂的。在高級的喜劇藝術作品裏,其內核一定是悲劇的。這種悲喜相融來自于人們期待的欲望和殘酷現實的割裂。電影的出發點表明賈玲已經具備了某種意識:用喜劇的形式去表達對死去親人的不舍與虧欠。以樂寫悲往往能達到比純粹賣慘更加深刻和高級的效果。具體到這個故事裏,悲與喜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聯系:曉玲對自己身材外貌、個人能力的自嘲産生了喜,而她對自己拖累母親的自卑感烘托了一種悲。

如果說前半部分曉玲幫母親完成心願的橋段還有幾分含蓄的動情,那麽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從反轉後的回憶殺開始,人為設計淚點的意圖就尤為明顯,因為這是一種三流的藝術表現手法:煽情的音樂烘托、心酸的回憶、大哭的面容特寫。我並不是否認這一段的情感表達,相反,這裏的情感比任何時候都要濃烈,可惜它是為了煽情而堆砌起來的,為了讓觀衆在這一刻放聲大哭而並置的。雖然面對如此傷痕累累的親情,沒有人能夠抵制得住這養的情感沖擊,但不可否認這是一種過于直接向觀衆索取眼淚的粗暴方式,是那類舍棄了藝術性而充滿目的和功能性的戲碼。在這裏,我們可以說賈玲真誠,也可以說她不真誠。因為此時賈玲已經忘記自己在拍一部喜劇電影,只是要極盡能事地要把觀衆給推到悲傷情緒的巅峰。這裏的悲劇感已經和前面的搞笑段子沒有關系,甚至跟整部電影的喜劇性也是脫節的。

總結下來,《你好,李煥英》的立意簡單通俗,完成度極高,作為一部商業熒幕處女作已經相當令人驚豔了,值得不少新人導演去借鑒學習: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想要得太多。簡化有時候是一部片子成功的關鍵。先抓住內心最想要表達的東西,再緊緊圍繞著它用文本細節去不斷放大和充實。在同屆中國春節檔合家歡電影的襯托下,《你好,李煥英》已經是超越預期的上乘之作,它的票房和口碑對得起它的質量。的立意简单通俗,完成度极高,作为一部商业荧幕处女作已经相当令人惊艳了,值得不少新人导演去借鉴学习: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要得太多。简化有时候是一部片子成功的关键。先抓住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东西,再紧紧围绕着它用文本细节去不断放大和充实。在同届中国春节档合家欢电影的衬托下,《你好,李焕英》已经是超越预期的上乘之作,它的票房和口碑对得起它的质量。

但是當真誠成為一部作品最大的優點時,就需要創作者警惕了。當那漫溢的情感全部被推給觀衆時,觀衆全盤接受並不一定意味著作品的優質。導演技法和電影感也許就是在這樣一種有意無意迎合的態度和不知節制的宣泄中丟失了。看完影片再回想,好的是編劇技法、演員表演,但鏡頭設計和調度上在完成了敘事的功能之外,沒有太多值得稱道和推敲的地方。除此之外,本片想要講述的東西比較單一淺白,感性的力量大過于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後半部分,賈玲沈溺于對母親虧欠感的表達,而削弱了故事的藝術性。有時候創作者太執著于真實生活的經曆和感受,反而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再往大了說,當觀衆對一部好電影的誇贊都止于真誠,那也許是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悲哀。真誠應該是一個創作者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一種奢求。我期待更多像賈玲那樣真誠表達的中國導演,用更為雕琢或更為生猛的影像表達帶我們進入到他們脆弱而強大的斑斓內心。


作者簡介|一然

美國洛約拉瑪麗蒙特大學影視制作研究生在讀。熱愛電影學和電影史。


關于我們|華語銀幕

《華語銀幕》(Sino-Screen)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非盈利組織華語影視聯盟(Chinese in Entertainment)旗下的數字自媒體。《華語銀幕》成立于2020年2月,編輯和采寫團隊成員來自于紐約、洛杉矶、孟菲斯、聖塔克魯茲、北京、上海、武漢、台州和台北等地。

《華語銀幕》旨在為全球華語影迷和讀者推薦優秀影片、提供影視行業資訊和相關信息。更多關于《華語銀幕》的信息,請訪問官方網站www.sino-screen.com,以及臉書、推特、知乎、豆瓣、簡書、Medium和微信公衆平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inoScreen<Sino-Screen 華語銀幕>是由一群位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的影視行業工作者所經營。這裡我們致力於分享我們在好萊塢工作的所見所聞,以及我們對東亞影視文化圈的各種觀察,與東西影視交流的第一手相關專業消息。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越是私人的情感,越能引起普世的共鳴”

大屠殺過後,他被26條惡犬追殺26年

2019年開始風行的互動視頻,到底有沒有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