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專題講座: 「東南亞新勢力:突破語言隔閡的音樂魅力」筆記

采郁
·
·
IPFS
·
前天(6/26)參加金曲35的音樂專題講座,一場關於東南亞音樂產業分享(舉泰國、印尼為例),有許多是目前國內音樂產業可參考或進駐的內容,這裡簡單整理幾點筆記:

一、不管是泰國或印尼,現在已不分主流或獨立音樂。許多大型音樂公司的音樂更傾在獨立音樂廠牌發行(應該類似外包的概念);音樂製作也走向原先的獨立音樂(嘗試多元曲風)

其實不管是大公司或是獨立廠牌都仍有存在必要,只是分工上可以做得更細緻,大公司負責匯集資金,建構生產鏈;獨立廠牌負責實際生產。但我認為定位上兩者應該平等,技術、資金層面當然仰賴大公司調度,但在藝術面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如何有效安排創作者嘗試不同方式創作、宣傳等,也許獨立的音樂公司(或經紀公司)會做得更全面。所幸這塊據觀察目前已經漸漸傾向這樣的分配,最重要的還是慢慢讓聽眾淡化主流和獨立音樂的不同,試著接觸新一代人創造出的作品。

.

二、現在音樂節越來越吃重「主題」是否具特色,而藝人歌手更吃重自己的定位。這些「主題」或「定位」可能需要從一開始就確定好,之後才能精準累積客群

這裡提到的音樂節主題特色並非曲風,而是結合音樂以外的主題,如在地特色、公益活動等,其實這塊幾個台灣的成功音樂祭都有做到,而會因為這樣的主題去找可能帶有相同主題的歌手。國外很明確,且地方大,同時會在不同城市舉辦許多音樂祭,所以會互相推薦這些音樂人到不同主題的音樂祭表演。另外為了精準累積客群,可能需要從頭就開始目標一致地做,例如錨定在「國際」音樂節,就不能中途只做在地音樂而流失客群。

.

三、是否要在各國在地經營公司接洽音樂事務?

據講者所稱,韓國音樂之所以在東南亞國家具有一定聽眾,原因在於他們會在當地成立公司深度經營,但他們並非一直讓一線藝人頻繁在該國演出,而是配合音樂節性質,推出符合特色的音樂人來進行合作。當然,另外也會和大型的連鎖店、品牌合作(如:麥當勞)增加他們歌手在國外的曝光。

.

四、YouTube目前還是東南亞國家民眾主要搜尋音樂的平台。

主要原因是YT可以結合影像、音樂可以教完整地認識一位歌手;而短影音則是在認識這位歌手後能多參與他們的生活面。

.

五、鼓勵音樂人不必急著進入串流排行榜,而是入駐具特殊「功能型」的歌單中

比起擠進各大音樂排行榜中,不如可以先嘗試做出功能性較強烈的音樂(曲風明確,又有個人特色)丟到目前可能不有名,但有明確需求的人會使用的歌單中,而這些客群就會是對你的音樂有興趣的精準聽眾。

.

六、現在的華語音樂在東南亞國家仍有具規模的發展潛力

以印尼為例,雖然目前他們處於喜歡找印尼老歌Cover(翻唱)階段,不過可以透過與印尼歌手合作方式,快速打入印尼市場。

另外泰國目前大部分聽眾以泰文歌曲為主,下來才是英文、韓文、中文,且目前聽中文群眾是以70年代的華語流行歌為主。現在當地能接受的音樂以R&B +pop+饒舌為主,但近一兩年來搖滾慢慢在泰國覺醒。正好這幾年台灣搖滾興盛,也許可以搭上一波潮流。


● 簡單整理下講者背景:

Sarah DESHITA – 印尼We The Fest音樂節節目總監
是東南亞最大的音樂節之一,從業二十多年音樂產業相關工作。

Yuthana BOONORM (Ted) - GMM Grammy Showbiz資深執行副總裁
泰國最大的娛樂公司,每年會開10個音樂祭、10個演唱會,會介紹推薦泰國各種音樂人(包含但不限於自家藝人)。󠀠

● 後記:

會後剛好遇到鳳小岳,和他簡單分享一下音樂節趨勢,也介紹了幾個音樂節主辦人給他,希望之後能在不同音樂祭上看見小岳的演出!畢竟那是他的音樂夢呀~

󠀠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