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五大科企到底幾難搞?(二)點解咁難轉場

FoxCabin
·
·
IPFS
·

左擁右抱不是轉場。

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更改私隱條款,要求同意WhatsApp與facebook共享資訊。只能說時機太對,碰著封鎖特朗普帳號的時機,令人更難忽視它有多霸道,造成多國用戶尋找其替代品。

但Download Signal,開MEWE不是網絡移民,除非你放棄用Facebook、Whatsapp,以及Instagram。我不是說尋找其他平台全無意義,至少Whatsapp見到勢色不對,急忙找人出來解釋。在此之前,官方立場恐怕就是看準用戶別無他選,注定逆來順受。

或許是個過程,或許尚在初步階段,但目前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同時使用這些平台,而意識到這並沒有網絡移民的作用也很重要,因為這影響這些替代品可走多遠。去年我已經開始使用Signal,但除了幾個朋友轉了場,其功能只是取代了電話原設的短訊程式,收得最多是雙重認證密碼和銀行廣告。若這些替代程式沒有長期吸引力,這輪興之所致的數碼移民潮只會製造大量僵屍帳號。

其他用戶成為羈絆

而替代程式欠缺吸引力,並非單純產品設計的問題。留意一下,五大科企的賣座產品都有Networking Effects,愈多人用價值愈大。正如以前因為同台免費傳SMS,身邊愈多人用愈有吸引力。和朋友私下討論時,朋友說:「暫時會同時用兩個程式,2選1的話需要時間,那是因為親戚朋友都在用,唔係因為個app…」

前段完全同意,除了最後一句。轉場最讓大家糾結的,甚至讓轉場不可行(例如工作需要)正正是這些程式的成功之處,而這並非巧合。早在Facebook初創階段,Zuckerberg和幾位拍擋已經常常把Networking Effects掛在嘴邊,看到「用戶黏度」的重要性。

未夠班構成平台

建立了一定大小的用戶網絡後,這些科企的目標就是將產品變成一個平台(Platforms)。我們都聽過,目前免費的程式其實都不是免費的,用戶的私隱就是代價。建成平台的好處,在於開放給用戶使用,而企業就憑著用戶創造的價值賺錢。最佳例子應該是YouTube,它讓用戶以很低門檻創作和傳播內容,而它們不達到一定成就,YouTube是毋須與他們分成的。下降門檻和開放創作空間當然有好處,在此不贅;但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由用戶替公司滾錢的生態。Facebook也好,Apple/Play Store開放其他程式上架,以至Google搜尋如此好用,其實道理也一樣,用戶都有莫大功勞。

看到有朋友批評MEWE對內容創作者不利,因為它無法將創作傳播。其實並非MEWE沒有這功能或潛力,而是因為它的用戶不足,「未夠班」成為一個真正的平台。其實早年一班中文寫作人說要從Facebook遷移到Medium,應該也面對過同樣的情形,只是當時大家對Facebook的不滿未如今次般激烈,移民到Medium並保留「雙重會籍」,文章兩邊貼就可以。

有錢有能力捱過監管

目前在管制這些科企龍頭上站得最前的,要數歐盟。兩年前,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範》)一出,引來不少關注。而結果也「辦了一些大case」,Google、Amazon和Facebook都在犯人欄。例如Google前年就被法國判罰五十億美元。但對它而言,這根本不算甚麼錢,交完罰款該季度剩賺三十億美元。有人更形容,與其說是罰款,不如說是營運費用。

與此同時,這些龍頭更是歡迎歐盟的監管,並呼籲美國跟隨。無他,一方面他們不會放棄歐盟五億的用戶,所以長遠而言始終要迎合歐盟部分條款。若世界追隨這標準,它們有較充足的準備,能進一步在其他市場擠掉對手。再者,按照目前的監管方向,多是要求收集個人數據前要向用戶用平白語言解釋,並獲取同意。叫人熟悉的大公司品牌,以及日常已在用的軟件,自然較名不見經傳的start-up容易獲得授權。

總結一下,目前為止,前後兩篇文章提到:

一、五大科企的產品和服務,有公共領域的性質,而且較過往的傳統媒介更自由,有更廣的參與度,令監管陷入兩難。

二、它們透過助選、贊助、游說、資助智庫不同方法,在美國累積了雄厚的政治勢力,而且分散投資兩黨,確保其利益不受政權更替影響。(其實這些科技也有游說歐盟的政客,歐盟對此表示歡迎,看成是制度外的諮詢,間接增加其法規的認受性。)

三、除了公司內部,其實極少人明白這些科企以及其產品和服務的真正運作模式。如何使用收集的數據謀利,演算法如何分析用戶,怎樣做針對宣傳,從我們的視窗裡隱藏了甚麼等等,都沒有詳細答案。

四、網絡移民並不是指多開一個帳號,多用一個程式,這樣只是讓多一個服務供應商收集個人資料,不論對方收多收少。真正的網絡移民需要戒斷現時正在使用的兩大普及平台,因此開在新程式僵屍帳號並不可取。

五、新社交媒體或通訊軟件未能發揮Networking effects,亦未能擔當平台的角色,這對內容傳播必然有影響。然而,若沒有足夠用戶網絡,會無法成為依賴用戶維持熱度的平台,自然流失用戶,每況愈下。

六、即便是走得較前的歐盟,其監管以至處罰對於美國五大龍頭來說,只能說是小懲小誡。甚至,監管有助它們維持優勢,因為Start-up和中小企較難滿足法規要求,也較難獲取用戶信任。

不論甚麼成為了導火線,科技的美好便利和醜陋黑暗,都是我們會繼續面對的兩難。今次全球用戶反彈,或是要抗議Facebook的粗暴橫蠻,又或是人們終於開始擔心自己的個人資料安全。

Facebook坐擁壟斷的優勢,醜聞不斷卻未有改善,反而更猖狂奪取用戶資料。而儘管兩篇文章已聊到基於種種原因,用戶受到很大限制,但有networking effects,也有reverse-networking effects。用戶始終要選擇,而像今次兩個新軟件獲得大量新下載,已有機會製造一波用戶網絡。如果認同我們需要其他平台,就給這些新程式一點耐性,給它機會變成成熟的平台。


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上載至Matters

如果喜歡或覺得我的內容有用

懇請Follow 狐狸小屋IG 或到狐狸小屋網站 :) 謝謝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FoxCabin網站:https://www.fox-cabin.com FB: 狐狸小屋 Fox Cabin IG:@foxcabin 自認識到Isaiah Berlin在《刺蝟與狐狸》裡對兩大類學習、思考、甚至做人的比喻,一直希望當隻狐狸。讀《小王子》,讓我感受最深的,也是狐狸。 現實當不了,只能以狐狸小屋為名,寫下雜亂的人生,雜亂的學途。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白日之下》的希望與絕望

從電影看以色列總理Golda Meir

[時事英文筆記】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