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閱讀筆耕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體驗心理諮商

閱讀筆耕
·
·
並非只是聊聊天、上上課、等待別人的建議。更像是一種持續且深度的引導⋯⋯對自己有新的了解,更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

作者: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譯者:張美惠
繪者:Dinner Illustration
出版社:三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

前一本讀與心理師有關的書籍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戲劇張力高,令人很是在意角色們的「故事」進展;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則回歸正統,專心聚焦在認識心理諮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很適合對這項業務感到好奇、困惑、舉棋不定的人閱讀。



■ 自願與合作

誠如書名,主人翁蛤蟆先生陷入低落的情緒,他的好友們鼴鼠、河鼠和老獾雖然關心他,但卻束手無策,最後他們想到當地有個蒼鷺心理師,便「鼓勵」蛤蟆先生定要去找他談談。

這兒牽涉到「意願」問題。

當事人是出於「自願」嗎?還是拗不過朋友、家人的要求,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前來呢?前者是主動參與,想為自己做點什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後者則是處於被動,情境大概是雙手交叉抱胸,來聽一場說教大會的想法吧!

我想起以前接觸 卡內基訓練 的時候,班上的確有一些學員是被「送」來的;或是常被周遭人提問,說他身邊的某某某有XXX(請自行代入)困擾,讓我推薦一本書做為藥引子,他要去買/借來「送」給某某某,來個對症下藥。

通常這些被「送」的人最後都 美送(台語發音),成效很差,他們不覺得自己有困擾,是他們身邊的人這樣覺得。

蒼鷺說:「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親友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


■ 溝通分析法(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

這標題,在序言導讀裡被提及,是蒼鷺(不同的心理師,採取理論派別也不同)對蛤蟆先生使用的治療技術。此 TA 非彼(行銷學上的) TA,我所領受到的,整個歷程大致上是:

  • 三種自我狀態
    蒼鷺不時地(從傾聽者)切換為敘述者,教蛤蟆認先生識什麼是兒童、父母、成人自我狀態。

令我驚訝的是,原來每個人都有「父母狀態」,成分多寡而已。想像心中住著一位法官,職責是指控人,給他們定罪,這樣的「確信無疑」是沒有空間容納新的知識或想法,只會更加執著於自己的觀點。

  • 人生腳本
    拜訪童年,得到了解自己的關鍵線索⋯⋯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
  • 心理地位
    劃分為四個象限,一種共謀(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宛如遊戲上演⋯⋯用來理解行為,尤其是自己的行為。
蒼鷺說:「『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是一個人的信念——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而不一定要相信神或超自然的力量。


■ 尾聲

猶如親臨現場、體驗了心理諮商的每一道進程。

並非只是聊聊天、上上課、等待別人的建議。更像是一種持續且深度的引導,引導案主回答自己的問題,提高「成人狀態」比重,對自己有新的了解,更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



閱讀筆耕的簽名檔
🌱 加入中書神經系統圍爐 👇
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Twitter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
≣ 註冊 noise.cash一起成為「噪咖」體驗社交金融
≣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 註冊 MEXC抹茶交易所走跳,兌現 OSMO 與擼羊毛
≣ 註冊 Potato從 Potato Media 學到三件事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