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2 父母 旅行 异乡

小药水
·
(修改过)
·
IPFS

今年是日本有气象纪录以来,126年最炎热的夏天。台历翻到9月,白天依然酷暑。今早去打扫民宿,隔壁老奶奶指着花盆里发黄的树叶,和我一起感叹“实在是太热了”。

晚上例行跑步去超市买菜,看到西瓜的货架消失,就有“夏天结束了”的实感,比花火大会的谢幕更真实的那种。最近都有晚饭蹭,其实一周没来超市了,“也许夏天早就结束了”。

过去的7、8月,算是中国意义上的暑假,也是我在日本经营民宿至今最忙碌的两个月,就7月底去长野群山中骑了四天车,每天满打满算。打扫民宿,带领游客,日复一日,和自己的父母也算在19年底后,阔别近4年再见,还有各种网友,他们的伴侣、小孩、父母,投身旅游业近4年,终于有了点国际业务....

我能带去的景点大部分都是很熟悉的了,就算没进去过,也大概知道是什么样子。更多的乐趣就是观察游客看到这些的反应,互动,怎么和日本这个环境相处,包括他们内部相处的方式。比如伴侣之间,他们讨论问题,遇到选择时候谁说话多,谁做决策,谁会做更多的指责,去揣测他们日常相处的方式,关系中的地位和博弈。

但同龄人毕竟平时就接触的多,更有趣的部分还是在观察长辈。我自己是89年出生的,能关注到我的网友,也大部分是80后90初这代人,父母大概也就是60后70初,宽一点口径算的话,就是60后这代人。一般中国讲阶层的话题,60后这代人算是比较爽的,尤其高学历群体,投身工作的年龄,和改革开放高度重合,又坐上大城市房价顺风车的话,生活质量都很不错。内忧外患的此刻,更是前后步入了退休生活,开始享受的阶段。

包括我自己父母在内,看60后这代人,在陌生异国环境中的举止还是挺感触的,大概也是刻板印象中“中国大妈”所在的年纪。虽然很多人在国内也算“见过世面”,但除非本来就经常出国,大部分人都有几分局促甚至自卑,就怕自己做了错的事,进了不能进的地方,非常拘谨,可能有点的朴素的"怕给中国人丢脸"的想法,但因为自己受到的教育或者更多是环境和习惯,其实多少又难免有些迷惑行为。

如果只是遥远的观察视角,大可以嘲笑几句,但朝夕相处,就有很多理解,内在其实都是很善良的人。更是觉得如果能多出来走走,一定会多几分自然和坦荡,他们回到中国,再把自己的见闻、感受传递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也能帮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世界甚至是自己所处的中国吧。

这个意义对他们所前往的国家也是一样的,我们永远不可能靠敌意和抵制解决问题,最终只可能是沟通、理解、共识,虽然这条路无比艰难,但艰难的路,往往是正确,甚至是唯一的。这也是我自以为现在生活的意义之一,帮助更多人打开一扇观察外部的窗,虽然在失去第五个微博账号,并对再次注册意兴阑珊后,这扇窗于我而言已经无限狭小....

话题退回能带父母出国旅游的朋友,基本也是和我一样,35岁左右,单身未育,从中国传统价值观来讲,这种状态就是“不孝”,而且旅游的过程中,这个话题也是一定会被念叨的。但能带父母出国旅游,基本也只可能是这种状态。我很难想象,老人小孩一大家子7、8个人出国旅游...甚至未育但有伴侣的情况,把老婆或者女朋友放在家里,用忙碌工作挤出来的年假,一年可能只有一次的出国旅游机会,留给自己的父母....背后大概率会发生的争吵,光是想象就令我窒息了。

能带父母出国自由行,看看世界这个行为,我觉得是极度“孝顺”的,但如果已婚已育,大概率是做不到的。正因为一种“不孝”才能进行一种“孝顺”,也是很有趣的悖论,人生的取舍得失,细想是一个围城,也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自有因果。

在强调“原生家庭”种种负面的网络环境中,能带父母旅游一定是相处的非常好的亲子关系了,哪怕曾经和表面有再多争吵,内核一定有能互相理解支持的那部分。观察带父母出行的朋友,还有个很大的乐趣就是能看到父母和子女相貌之外,性格中有联系,甚至密不可分的那部分,包括我自己也是。比如我在家时候一直很烦我妈一天要打扫三遍,但这次我妈过来说觉得我已经有洁癖...我想了下,虽然有服务业的加成,但可能我原本其实就是这样的人,只是更独立的环境让我这方面的特质显现出来。虽然从小到大和我爸的相处以激烈的冲突为主,我甚至认为对父权的反叛是男性成长中最重要的那环,但现在也隐隐觉得自己性格中固执的那面有时候和他也很像。当然也不一定是血缘的关系,相处的影响也许更大。

顺便多说几句我对“原生家庭”这个观念的不屑,即使它真的影响了你很多,甚至伤害了你很多,但人始终无法去改变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只能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珍惜降生到这个世界走一遭的机会,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去追求自己所定义的价值,不然除了投胎重开,还能怎么办呢?分析这分析那,分析破天又有什么用...

就好像《魔兽世界》里暴风城许愿池中的“安东尼达斯的银币”:“请赐予我力量,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我知道原文是神学家尼布尔的宁静祷文。

最近接待的一组网友是来自南京的家庭,带队的是豆瓣相识的网友伊夏,她父母是那种非常典型的我们这代人父母的形象,唠叨强势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的母亲,沉默寡言但自有决断的父亲。她父母虽然不是第一次出国,但也是第一次来日本,多少有些刻板的偏见,但在旅行的过程中,一点点被消解。

第一天去关西机场接伊夏一家的时候,她母亲上车就开始采访我日本核废水这个是什么情况,我进行了深入讲解后,阿姨也不置可否,就说日本这个路修的还挺好。但到第二天就已经进入到“日本这个好”“日本这个也好”的阶段......

说个有趣的故事,是我带他们逛超市的时候,本来想买黄瓜,阿姨看到产地是福岛,就勒令他们放回去。然后叔叔趁阿姨不注意,悄悄把一盒福岛县产的桃子放到了购物篮里,回到民宿后,阿姨发现了非常气恼,但女儿和丈夫火速吃完了这两个桃子,她只能痛斥这两个“辐射人”。

我和阿姨的关系也随着旅行的深入越来越好,听她讲了很多家庭,甚至家族的往事,得知她是有直系亲属在南京城陷落之时被日军杀害的,甚至有人因为主动保护国军的军官而被抓捕后杀害....还是非常触动的,她对日本怀有一些刻板的偏见,甚至敌意,我觉得也是很好理解,甚至共情的。但她也依然选择来看看这个不知道熟悉还是陌生的邻国,用自己的双脚和眼睛来判断,此刻的日本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但也是听了阿姨的诉说以后,我决定有一点微小的行动,就是从今起,文章的末尾,标记写作时间地点的时候,用民国纪年。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中华民国也早就是个破篓子了,人嫌狗厌。但它确实曾经,甚至至今代表了一些人的共识,憧憬,理想,想到很多人在比我更年轻的时候就为它而死,他们的魂魄又该如何安放,算是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些纪念吧。(但民国纪年在公众号和豆瓣都发不出来,只能留在墙外做这个倔强的改变吧。)

一周的旅程中,阿姨对我说过一句:“日本这么好,你们呆了这么久,应该把学习到的东西带回去建设中国。”

我:“有这种想法的人,现在很多都在中国的监狱里...” 

只有一声长叹。

民国112年9月3日于滋贺大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药水在滋贺县经营民宿,闲暇时间骑行探索日本~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4.12.31 补记

2024.12.31

家族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