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man Melville《Bartleby, the Scriviner》: I would prefer not to.
撰文:nana
《Bartleby, the Scriviner》是一篇很奇怪的故事。訴說故事的人是一位在華爾街工作的年邁律師(以下簡稱主人翁)。他努力工作了多年,自己開的事務所業績蒸蒸日上。雖然他已經雇了兩位員工,為了應付日漸增加的案件,他雇了看似冷靜溫和的Bartleby當Scriviner,也就是抄寫法律文件的專員。一開始Bartleby很快速且完美的完成大量的工作,只是當有一天主人翁分配Bartleby審查一些文件時,他只是冷靜地回答:「I would prefer not to」(我選擇不要。)隨著Bartleby愈來愈不願意工作,困惑的主人翁嘗試以文明人的方式和Bartleby溝通。但是Bartleby只是每天坐在他的位置上,呆呆的看著窗外被煤炭染黑的磚牆。最後因為Bartleby已經開始住在事務所裡而且什麼事都不做,主人翁只好搬出去換地方經營事務所。故事的最後,主人翁到精神病院探望被其他人申報而抓去的Bartleby。Bartleby已經選擇不做事到連飯都不吃了。最後主人翁跪在躺在樹下的Bartleby身旁,緩緩闔上他的眼睛。
Herman Melville是19世紀最有名的美國小說家之一,著名的作品有《白鯨記》。而這篇《Bartleby, the Scriviner》也被眾多評論家評為:「最傑出的美國短篇故事。」我認為這篇故事會被那麼傳唱的原因是它開放性的解讀方式。每個人都會對這篇故事有獨特的見解,而我在這裡分享我對這篇故事的看法:它是一篇講述內心渴望的故事。
我覺得在這篇故事裡,Bartleby其實是反映主人翁淺意識裡的渴望。雖然是叫《Bartleby, the Scriviner》,這篇故事主人翁反而是在華爾街工作的老律師。在故事的一開始,主人翁詳盡的跟我們描述他的工作內容、員工和有關事務所的描述,反而對於Bartleby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冷靜斯文的年輕男子。Bartleby在事務所的位置也透露出或許他只是主人翁腦海裡的一部分。Bartleby的位置在事務所的一個小角落,而靠牆的那一邊是一扇面對磚牆的窗戶,另一面是一層綠色的遮罩,主人翁就坐在另一邊。這樣他不用看見Bartleby就能指派他工作。這裡對室內空間的描述隱喻著Bartleby其實是存活在主人翁腦袋裡一角的小小聲音。
既然Bartleby是主人翁內心深層的想法,那為什麼他會再被指派工作時說出:「I would prefer not to」呢?我的解讀是其實主人翁內心深處也不想再做「複製」的工作了。在律師事務所的工作大多都是在抄寫文件,尤其是Scriviner,整天就是在複製他人的東西。或許Herman Melville想要表達的是在大量複製的時代下,要怎麼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我們只是複製並產出他人作品的機器?只是整個工廠裡的小螺絲釘?只是很可惜,主人翁不了解Bartleby,也就是自己真正所想要的。
或許主人翁就跟我們大家一樣,被日日忙碌的工作麻痺了。而當我們的Bartleby找上門時,我們只能以不解的表情看著他慢慢逝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