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失的氣味

司湜
·
·
IPFS
·

對於祖輩和父輩,家鄉是他們日思夜盼的地方,那裏有他們生活成長的居所,有等待相見的親友,有同聲同氣的交流,還有地道對味的食物。到我們子孫這一代,有些村落被拆遷重建成新型樓房,也有的,人口外流,逐漸破敗沒落,在自然風蝕中消失……。故鄉逐漸成了一種回憶。我只能隱約記得自己故鄉的風景,偶爾能辨認出相類似的鄉音,但我已經沒有了可回去的祖居,也已經沒有了把故鄉方言說出口的理由。

我在想,到我孩子的那一代,故鄉、家鄉、祖籍這一類名詞,可能將會成為他們詞典裏的抽象詞彙,成為要動用智能百科才能詮釋的古語。若要問他們「故鄉在哪裏」,他們可能會手指點地:「就是我土生土長的這裏」。看上去是有點問題,但你也不能說這答案有甚麼不對。

說下一代,甚至都已經說遠了。以我丈夫為例,他就是個沒有故鄉的孩子。從祖父開始,他們一族就已在本地落戶生活。他自己從未回過鄉,只有在十多歲時跟隨父親試著尋訪舊宅,當時也沒有找著,只到過附近一帶。故鄉一詞於他而言,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曾經我也陪他一道北上尋根,詳細經過我記錄在@《尋根之旅》一文中。結果,根是沒有尋著,但他卻找回了自己對家族祖先的追念、對傳統觀念的重視,毋忘祖宗的行止、飲水思源。也算得上是另一種收穫。

對我們這一輩而言,故鄉離我們有些遙遠。所以,別說是故鄉的歌謠,故鄉的俚語俗語,就算是故鄉的實際位置,如今都已經幾乎描述不清。憑兒時記憶來介紹,簡單說,那是一條小漁村。漁穫和海產製品是這條村的收益來源,村子靠海岸而建,岸邊大石上築有木搭的釣魚棚,潮漲時用腳踩動輪子,運氣好時能一網成擒;潮退時,大石上或海中央的蠔柱上會攀附很多或大或小的蠔殼,用石子把硬殼啄開後便能挖取蠔肉,大蠔肉可以煮食,可以用來製作蠔油,碎蠔肉可以用來釣取石縫中的蟛蜞蟹。餓了,大家便直接生火在岸邊烤煮漁穫。故鄉的形象,就是一股濃郁的海鮮滋味。

如果你有天清水煮白菜,發覺味兒有些淡,想蘸點蠔油,請別忘了蠔油出自蠔身上,也來自我家鄉;如果你有天有閑暇北上,沿著海岸線欣賞風光,也替我呼吸一大口海洋空氣,請別忘了,那是我故鄉的氣味。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司湜 生長於澳門。五行缺木,命定與書紙為伍。土性,卻實際上是個水漾人。水是......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司湜參與社區活動
35 篇作品

不會迷失

還不如屈厔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