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日|聽你腳步的聲最動聽:提一盞小桔燈去行街
樂日系列My Little Airport歌曲第二篇。
第一篇在這裡:月亮將下沉:防疫旅館的日子
今年春節沒有回家。去台南旅行,跟朋友聚在一處古樸的茶水雅座。上來一道點心,烤橘子。天色暗下去,桌上的燭火搖曳著光影,投在精緻的竹木茶盤與果盤間。烤橘子的香氣醇厚、溫暖而甜蜜,如毛毯般厚實地包覆我的鼻腔與味蕾。
我忽然想起,小時候擁有過一盞小桔燈,也會散發出相同的氣味。
在家鄉,每逢元宵,小孩子都會買一盞花燈,跟家人或朋友三兩結群,在暗夜裡遊走。
最初是各種卡通形態的塑膠電子花燈,固定播放著同一首兒歌旋律(隱約記得是《It's a Small World/世界真細小/小小世界》,但不太確定,也許不是)。做工粗糙,光線眩目,卻最招惹孩童的渴望。後來則常買折疊式、直筒狀的紙燈籠,構造簡單卻有幾分古樸,小小的蠟燭從薄薄的紙透出柔和而迷人的暖光,滿足十一二歲少女初萌的對美的嚮往。據說這種紙燈籠是很容易燒起來的,我記憶中卻不曾燒過,往往可以從上一年保留到下一年,換一根蠟燭,仍然提著出門去。
那時候,提燈籠行街是每個小孩子躍躍期待的元宵必備環節。我曾與朋友相約在某處提燈相見,但小孩子都沒有手機,出門就失去聯絡。而滿街都是提燈籠的人,遠遠看見一個肖似的,走近看才發現不是。我們打著燈籠找對方,終究還是在稠黑的夜色裡錯過。
有一年,媽媽說起小時候家人曾用蘿蔔製作元宵燈。
挑一根老的蘿蔔,皮下有經絡的那種。從蘿蔔的一側開個小窗口,挖空中間的肉,留下薄薄的皮。在空心的蘿蔔裡點上蠟燭,光就會從那些蛛網似的脈絡裡,透出夢幻的影子來。
我聽得羨慕,也纏著要一盞這樣神仙般的蘿蔔燈。但家裡沒有蘿蔔,我們便用橘子替代。
製作的工序我已經忘了大半,也許因為主要是媽媽在動手。但最難以忘懷的,是成品時,小心翼翼托著一顆溫暖、光亮的小橘子,剪短了的蠟燭烘烤出溫熱的橘皮香,那一刻彷彿托著全世界最寶貴而嫩弱的一朵光。我屏息感受,一種超出日常的、令人眩暈的欣喜。
提著這樣一盞自製、天然、獨一無二的小桔燈去行街,是多麼令一個孩子驕傲的事情啊。那個晚上,我遇到了無數的驚訝、好奇與稱羨眼神。
從台南回台北後,我對那炙烤橘子的香氣念念不忘。不如來做一盞小桔燈吧,我跟她講。
好啊,她說,來體驗一下南方人的元宵節。
我們買了一大袋橘子,一日一顆地剝皮吃。直到遇到外表飽滿、漂亮的,才開始準備素材。從橘子頂端切開一個圓圓的口,足夠讓湯匙伸進去。用湯匙把橘子瓣與橘子皮分離,一勺一勺地舀出來。要小心,避免弄破橘子的內果皮(那層緊貼著橘子瓣的白膜)。如果不慎捅破果肉,汁液浸濕橘皮,橘皮會難以晾乾,濕軟易破,令後續的工序無法進行。
擁有一個完整、堅韌的橘皮空殼後(可以通風晾幾天,但似乎直接製做也無礙),開始做可供提握的結構。結構是憑著小時候的記憶做的,找一根廢棄的小竹棍(我用的是家中不知道從哪冒出來、但永遠閒置的免洗筷),用我所能找到最細的白鐵線分別掛住橘子的兩側。工序是這樣的,先大致比劃,剪下一段長度適合的白鐵線。一端從橘子上穿個洞,穿出來再纏回鐵線上,擰幾圈便固定了一側。剩下的部分,先取中點位置在小竹棍的一頭纏繞幾圈固定;另一端再拉到橘子的另一側,用同樣方式穿洞、擰緊、固定。白鐵線還是有些硬,形狀最好能一次拗對,如果要改,最後會有些歪歪扭扭。我也嘗試過用橡皮筋固定在竹棍上,卻很快會被蠟燭的高溫烤到開始融化,很不安全。選材時都要考慮耐高溫程度,避免塑膠類。最後放置蠟燭,用那種生日蛋糕上的蠟燭托,上面有承托蠟淚的小平台,下面有尖尖的尾部,可以穿過橘子底部固定住。
元宵節晚上,我們便提著這樣兩隻小桔燈出門散步。
那天一直想起My Little Airport的一首歌,《西湖沒有中秋》。一春一秋,時節顛倒,歌詞卻還是很襯。
在這中秋的夜景 湖面平靜
與你去看滿月的倒影
不為天上的星星
不為手中的燈影
聽你腳步的聲最動聽
但這中秋的夜景
為何這麼冷清
並沒看見別的燈影
只剩天上的星星
不被看見的遠景
照不清暗處的路徑
某年中秋,阿P從深水埗帶了一個紙紮燈籠飛往杭州,發現整個西湖上只有自己這麼一盞燈,於是寫下這首歌。或許中秋提燈是香港的傳統。在我家鄉,只有元宵節才提燈籠呢。
不過,這晚散步的時候,也只有我們的燈籠孤零地游移著。僻靜的小徑上,偶爾幾個匆匆跑步或騎行的身影。但我,也再不是那個殷切盼著行人注目的小孩子。
小桔燈一如預期散發出炙烤的香氣,而我在聽著妳的腳步聲,仔細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