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
0.
背井离乡从来不是我的初衷,我的精神内核仍是一个不独立的妈宝女,渴望安定,眷恋家乡。可是眼下的愤怒情绪让我对自由的渴望无比地发酵、膨胀(他们不知道人民是有逆反心理的嘛?真可笑),我愿意让渡自己的安稳生活,走进那个更大的世界。
我对自己说,接下来的路,为了爱也为了恨。
1.
在这样苦闷而迫切的心情驱动下,我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了两条路径:在加拿大读finance master并在毕业后几年拿卡,或是在法国读高商+狂学法语并且留法。可是我早就看到了这两条殊途同归的路径中的坎坷和虚无。
有多少人,为了移民,而在过程中逐渐将自己异化成拿卡的工具?去看看论坛上的无数的转码教程帖吧,那其中,有多少人是真心喜欢cs专业的?我不相信对于半路出家的普通人来说,转码不是一件alienating自我的过程。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我真的顺风顺水找到工作拿到卡,可是我今后的生活呢?人生那么宽广,它从来不是一个个看似光鲜实则虚无的目标,它是每一天具体的场景和心情堆积起来的长卷。并非社牛的我,似乎注定了不能很轻易地fit in,我害怕在白人局上做边缘人甚至成为别人眼里的nerd,害怕加拿大的漫长冬季,害怕因为不喜欢hiking和criket而失去networking的机会,害怕找不到一座华语图书馆来安放我的精神世界......这个长长的清单可以继续列下去。
下定决心重头再来是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的。当你人生的前十几年全部以这套体系为圭臬,所学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实习经历、人脉资源全部在中国,那么当你想要放弃这一切,在他乡重新开始,东山再起,这是一件很frightening的事情。
我越来越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留学和移民都是很反人性的事。崭新的文化经历和打开的眼界是走出去看看带来的bonus,但是the price to pay is always high。 学签工签pr排期,一份份申请文件和繁复的手续,陌生的网站上堆叠了无尽的名词缩写,语言的高墙把你挡在native speaker的圈子之外,身份危机和culture shock,融入过程中的漫长煎熬,还有回国的昂贵机票......一切都是琐碎的小事,但是一件件小事积攒起来,就能把人拖垮,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depleting, draining, exhausting, overwhelming, worn out, broke down......这些情绪,发生在冷暖自知的每一个瞬间。
2.
从中学开始,作为够格的小镇做题家,我拼命读书、考试,因为我相信自己的绝大多数价值取决于此。进入大学之后,我的目标依旧明确,绩点、比赛,外加培养兴趣爱好与文化修养作为谈资,因为,我就是那个相信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就不会被爱”的东亚小孩儿。
我的生活,只有一个个线性的目标,没有停驻。我知道我没有停驻的资本。
那么未来呢?当我读完master degree,凭借一个并不competitive的专业名字,面临找工与工签sponsor困境的时候,我的焦虑又将膨胀到多大?
小镇做题家的trauma,是不是只有东亚人才可以共鸣?
我们总是不无自嘲地,为各个阶级、种族国别、性别论资排辈,讨论出一条客观而残酷的鄙视链。当河北河南人手面对高考分数线,手牵手说“平等地恨每一个京爷”的时候,更多的国人在大喊,来世做加州百女or欧洲中产顺直白男。我们的不平衡的心理背后,是全国与全球结构性的资源分配不均,而个体在这条so-called鄙视链上的每一次跃升,背后都伴随着巨大的努力和struggle。
没有人看到我们付出的代价,没有人归还我们为了这些代价贡献的青春。
所以我好恨。我知道自己有青春有才华,有passion和灵感,可是我要把自己的时间花在爬上链的过程中。我知道我有对语言和文字的敏锐度,不继续在这些领域深耕就是对我的才华的不负责。我想沉浸式体验文学的浸润,读大量的书,关注社科议题,然后听音乐玩弹唱,看文艺电影写影评,学习滑雪滑冰网球游泳滑板,or whatever that I love or that is fancy。可是我要谋生。穷人家的小孩不配有爱好。
3.
抱怨了这么多,我知道自己没有回头路也没有选择。因为我清楚,我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迫切地与一些东西割席是我的动力。
接着走吧,to see what life has in store。
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