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虛有其表但很有用
看電影《梅艷芳》之前,心理掙扎了一陣子,預先讀了網上正反雙方的影評,最後決定以低度期望入場,結果就沒有失望,但也沒甚好感。
作為一名熟悉梅艶芳生平,為她流過不少眼淚的香港人,觀看影片時我做了一個思想實驗:刻意不去想起任何真人(主要是梅艶芳和張國榮),就當是看一些虛構人物的故事。果然全場我沒有流過一滴眼淚,那我就了解到這部電影的問題所在。我不認同網上的批評所指,凡是拍攝傳記片就叫做消費名人。但若傳記片只能讓該名人的fans才能投入,藝術水平就很有限了。
無疑《梅艷芳》在畫面上製作認真,例如以CG特技重現昔日香港的街景,服裝與道具均甚為講究,加入大量真人的片段去勾起觀眾的情懷,但這些努力卻難以掩蓋電影在內容上的蒼白無力。
對於王丹妮,我最少批評。作為新人,她已傾盡全力去捕捉梅艷芳的一顰一笑,有某些鏡頭的確能呈現出真人的神韻。但畢竟梅的出身背景太另類,王怎樣投入也散發不出她那份慣於行走江湖的歌女味道。在夜場表演那一幕,儘管王已經很「上身」,但對於我這個在旺角長大的觀眾而言,她演得還是不夠放。
劉俊謙演張國榮,頗被觀眾(尤其是Leslie的fans)嫌棄,這是非戰之罪。劉俊謙是好演員,他在《幻愛》就演得很不錯。問題出在真人身上:我經常打趣説,世上存在張國榮這個既英俊且不凡的人,彰顯上帝的不公平。在香港根本不可能找到一個能演活張國榮的人,「近磅」也不可能,劉俊謙只能充當炮灰。他與王丹妮在《胭脂扣》的床上戲,難看得教人單手掩面。
全片最令人驚喜的演員,反而是飾演梅愛芳的廖子妤。梅愛芳的星路黯淡而短促,大多數觀眾難以對其投入感情,但廖子妤的演技卻令觀眾充份感受得到梅愛芳那隨遇而安的性格,在親情與愛情之間的矛盾,對生命無常的自憐自傷。廖子妤是有資格憑此片角逐最佳女配角一獎的。
寫情不足是《梅艷芳》的最大缺憾。除了姊妹情描寫得較好(也主要是靠廖子妤帶王丹妮入戲),其他都乏善足陳,不論是愛情、友情或師徒情。
影片描寫梅艷芳的兩段愛情,一字寄之曰:假。跟近藤真彦那一段情虛偽得令人作嘔,找個外貌像大叔的演員來演Matchy也毫無說服力。跟林國斌那一段情則似乎只是為了襯托掌摑事件的戲碼,一對情侶的逃亡之旅拍得像MV,卻對兩人的情感瓜葛毫無交代,草草了事。
友情方面,影片集中在梅艷芳分别跟劉培基及張國榮的相知相遇,前者較有可觀性,後者則可算失敗。梅與張之間所建立的深厚情誼,其實是他倆長年以來心靈充流的結果,但電影卻沒在這方面著墨,只有膚淺地交代兩人曾在事業上互相扶持,以致一般觀眾(非兩人的fans)難以理解張的輕生對梅所造成的打擊有多重大。
至於師徒情,在影片是似有還無。只有幾個徒弟仔在梅艷芳身邊彳亍打轉,梅只跟蔡一智閒話幾句,實在是把真人對後輩的栽培輕輕舉起,隨手放下。
不少人批評電影為了中國因素而不提梅艷芳對六四的立場,這個我反而不太介意。不像其徒弟何韻詩,梅艷芳並非長久參與或關注政治的藝人,不交代她的政治取向也不太影響觀眾認識其為人。但導演又想把梅塑造成「香港女兒」,唯有轉而描述她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卻又有意無意地表達她行善背後的動機是排遣事業愛情雙失意。
我真正介意電影所忽略的是梅媽(是完全忽略),這個影響(甚至可算摧毀)梅艷芳一生的人物。梅生於貧窮、單親且重男輕女的家庭,自少要做歌女養家,在三教九流之地長大,完全缺乏天真無憂的童年,長大成名後仍然要當母親的搖錢樹,重親情變成人生的最大負累。試問要把梅艷芳悲劇的一生搬上銀幕,又豈能遺漏梅媽這個root cause?可能由於自私的梅媽(及其不長進的兒子)仍在世,導演為免惹上麻煩而略去梅媽這角色,但這總是電影的一大缺失。
《梅艷芳》是虛有其表之作,藝術價值不高。但梅艷芳離世將近18年,留下只有思念,傳記片正好讓fans投射一下思念之情(用香港話來形容就是「很好J」),那已足夠支持開拍這部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