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學家IG談性 《知性青年》Jim:同志性教育不只性病資訊|性別咖啡館
採訪及撰文:Ming(G點電視合作伙伴)
編按:原文刊於作者Instagram,題為編輯所擬。
Jim是一名男同志,也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近年更開設了本港首個男同志性教育instagram專頁「知性青年」,大方講解同志性事。
不少同志和跨性別都曾因性/別身份苦惱不已,但Jim在這方面的掙扎不大。從小就讀男校的他,在校內有自己的同志朋友圈。他們成績優異,又擔任風紀要職,深受老師喜愛,因此典型的欺凌戲碼也沒有上映。Jim還記得小六那年,他和自己青梅竹馬的同志朋友去clubhouse游泳,互相傾訴情事的青澀時光。家庭方面,Jim形容家人很Loving。他在中學時期便已向姐姐出櫃,對方亦十分支持。即使到了今天,他仍未正式向父母交代自己的性取向,但他們亦不會刻意過問。
相較之下,青年時期的Jim面對的困擾大多來自不被滿足的情感需求。小六那年,他第一次感受到喜歡同性的滋味,確認了自己的性傾向。自此他便嚮往著一段兩情相悅的幸福愛情,期許背後是一顆缺愛的心。儘管人際美滿,家庭和諧,親密關係的缺失卻總讓Jim感到空虛。於是,年輕的他不斷愛上不同的男生,卻始終無法填滿心靈的空洞。因此,他形容自己十幾二十歲時總是處於輕鬱(dysthymic)狀態。直至上了大學,Jim才開始增加了對自己的認知,開始和伴侶發展較為穩定的關係。
身為男同志,Jim小時候的愛情範本卻是異性戀的戀愛故事,而他不免會把故事中的男女刻板形象套在自己身上,竭力令自己符合社會對受方的典型想像。後來,Jim開始接受自己的獨特性,並在上一段關係探索了當0號以外的可能性。他形容過程很fruitful,而從0轉verse更可說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Follow GDotTV Telegram Channel,
緊貼G點電視最新消息!
延伸閱讀:【街頭實驗】捉GAY敢死隊 – G計劃2017作品
Jim的初戀是他的一位小六同學,是一名跆拳道選手。對方更是主動和Jim進行性接觸。直至有一次他們在學校廁格親熱時,被別人撞破。那名男生只顧自我保護的反應令Jim心死。到了中六,Jim和一名籃球健將發生曖昧。那人看上去很「直」,又和很多女生傳過緋聞。他會在前往飯堂的路上牽著Jim的手。後來,那人還是交了女朋友。從他觀察所得,很多直男年輕時或多或少都嘗試過和同性進行性接觸,而在男校,bicurious男生的數量更多。這和坊間認為男生「直攣分明」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
延伸閱讀:就是我們迫同志做光棍|五仔
Jim對性行為的認知也是從與直男們的性互動開始,他形容那段時間大家對同性性愛認識不多,只是「跟住AV動作嘗試」。直至中三中四時,他開始接觸網上的同志群體,才真正進入大眾想像中的gay sex世界。
Jim平日也有健身的習慣,笑言單身時期要「操fit啲」,找到伴侶後才可以讓身材「慢慢fade out」。他認同男同志們普遍很重視身體與外表,而大家的理想外形都是「彭于晏」那種典型靚仔,狹窄的審美標準甚至構成了群體內的「hierachy」。雖然gay圈中的確有其他另類的審美標準存在,例如熊族、Twink等等,但始終屬於小眾。很多member也因此對自己的外在萌生不安感,亦對肉體衰老感到擔憂。
延伸閱讀:【有話攣說】基場百態|會員101
至於本港的同志文化,Jim認為其與香港整體文化一樣「沙漠化」,沒有具體文化可言。同志間的活動離不開「飲嘢、約炮」,欠缺屬於同志的「social space」。與此同時,本地的男同志大多比較被動,在酒吧中作主動的多是外藉叔叔。他留意近年已有一些同志興趣群組出現,例如行山、運動、合唱組,Jim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類似小組,填補這個文化缺口。
為什麼同志的social space這麼重要呢?根據Jim的經驗,自脫離學校生活後,大家便較難在現實生活認識志趣相投的朋友。儘管近年交友平台興起,但由於online dating太速食,還是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而且持續的網上交友也十分累人。Jim覺得性/別小眾比一般城市人承受著多一重寂寞,而一般直男很多時不那麼善解人意、通情達理,同志間始終更能互相理解,建立連繫。
G點需要營運資金,
按此了解支持我們的N種方法
延伸閱讀:【疫情】同志酒吧無奈結業 研究指性/別小眾或更壓抑
談到online dating,筆者想到著名的男同志交友軟體Grindr,但Jim說其使用人數已經日漸減少,交友活動移師到在Instagram進行,透過「共同朋友」功能擴展社交。他坦言同志圈子人數不多,興趣相近的更是有限,笑稱「四海之內襟兄弟」所言非虛。
網絡除了是Jim的社交途徑,也是他推動男同志性教育的平台。他的instagram專頁《知性青年》原是他攻讀性教育證書課程時的一份專題作業。那時的他意識到香港欠缺同志性教育資源,非政府組織又只聚焦性病資訊,於是便希望透過《知青》補足這塊短板。本身是臨床心理學家的他,也希望未來能在香港開設專門服務同志的診所,但他也笑言本港的同志群體太小,以此為事業未必夠他糊口。
從男同志的角度,Jim是如何看女性的呢?他認為女性「好慘」,需要承受很多社會的期望與枷鎖,而大眾對女權有很多誤解,不少女性更反過來擁護父權制度和文化。相比之下,Jim覺得男同志享有生理男性的優勢,又免去了生理男性的一些負擔,例如傳宗接代的責任。他感覺小眾平權可能比女性平權更易獲社會理解。 面對近年強調解構、拚棄性別的酷兒主張,Jim認為性別是個人身份的重要部份,而自己成長在二元的社會,可以接受非二元性別人士,但還是覺得自己比較binary。他認為性別種類太多樣,不可能全部羅列,希望未來社會無須談論自己的性別也能和諧並存,「不用分那麼細」。
原文連結G點電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