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謠言的傳播路徑與判斷

楊泉
·
·
IPFS
·
我們都覺得自己很理性,但對於推理的努力經常是受到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潛在動力驅使,也間接(非刻意)地影響我們的判斷。殘酷的現實是:要透過何種方法推論事情,對哪種猜測停止尋找證據以及接受何種說法,多數人早有既定的傾向,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理性,沒有想像的那麼不聰明。

分享謠言,很多時候是為了辨認彼此的觀點與立場是否相同。就像在台灣搭計程車的時候,司機拋出來的立場試探。如果你是台灣人,在中國遇到的立場試探就會更多。如果以此為出發點,陳述的真假,就會被完全忽略,變得一點都不重要。然後在試探通過之後,進入分享。分享的過程中,不斷藉由貶損其他人或是其他族群,讓自己這一群看起來好一點,感覺更有水準一點、高級一點,這動機似乎非常充分,還挺理所當然的。

謠言所走的傳佈路徑,有一部分受到社交結構的塑造。簡單一點說,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會聽到什麼樣的謠言。或許相信謠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謠言和聽聞者的態度、成見或行為一致,因此感覺可信。聽聞者總在事後說自己被蒙蔽,但事實上他處在想接受這流言的心態中。

敵意可以事先影響某人把錯誤的謠言推斷成有理、可信的。相信謠言後便會去散佈,同時發洩自己的敵意情緒加油添醋,並與聽聞者的情緒與恨意產生共鳴。

看似來源可靠的意見、聲明、態度以及謠言都更容易說服人。例如如果一個跟疫情有關的謠言裡加上「WHO專家表示」就能騙倒更多的人。如果你對WHO已經失去信心也無妨,換成陳時中就好了;立場偏藍也無妨,可以換成楊志良;偏紅還可以換成鍾南山。成功的經常會在裡頭加一個權威性的消息來源。其中專業名聲具有重要的關鍵性。

社群網站與社交軟體上面的謠言每天都有一大堆,說來可能覺得誇張,許多時候可信度只是來自重複。不斷重複就能騙到人們相信。重複聽聞讓人感覺這可能是真的。因為人們會先假定別人會設法避免偽造的信息;照這個思維判斷,不斷被傳播,便似乎有事實根據。

重複聆聽會導致聽者對此敘述感到熟悉,而熟悉會增加信賴感。這樣的感覺正是所謂洗腦效應: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他應該是真的。就像從小反覆在教育中被灌輸的觀念,到最後會覺得理所當然,怎樣也無法相信它是假的。不同教育環境中成長的人,看似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卻有不知所以的認同,強烈到接近信仰,甚至近於偏激,這些都是因為重複聆聽的洗腦效應。那麼多良善的人,遇到了認同選擇,就無法避免情緒激動,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教育應該給的是邏輯與獨立判斷,在這上頭讓社會與世界越來越好,但很多時候做的卻是相反的事情。

我們都覺得自己很理性,但對於推理的努力經常是受到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潛在動力驅使,也間接(非刻意)地影響我們的判斷。殘酷的現實是:要透過何種方法推論事情,對哪種猜測停止尋找證據以及接受何種說法,多數人早有既定的傾向,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理性,沒有想像的那麼不聰明。

總是自以為是,我們太聰明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楊泉史學博士,記者、學者、商人、經理人。逐水草而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有人在門口放屁

染疫後難以康復的靈魂

【我的大私校經驗】(20)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