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Openbook閱讀誌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現場》用沉浸式台語喜劇衝擊觀眾:談阮劇團與《阮劇團台語劇本集》

Openbook閱讀誌
·
·
2003年成軍的阮劇團,是嘉義第一個在地現代劇團,希望藉由創新實驗的表演型態來傳承本土文化、探索當代常民戲劇的可能性。近期出版的《阮劇團台語劇本集》,結合改編自西方經典劇作的《熱天酣眠》、《愛錢A恰恰》及原創劇本《十殿》。
阮劇團行動員、《十殿》演員顧軒(左)以及阮劇團副藝術總監兼編劇吳明倫。

文|謝達文(自由撰稿人)、趙俐雯(文字工作者)
攝影|洪沛澤

➤致力用台語演出經典大戲,走過二十冬的嘉義阮劇團

2003年成軍的阮劇團是嘉義第一個在地現代劇團,大約20年前,一群畢業自北藝大的年輕劇場人回到故鄉,希望藉由創新實驗的表演型態來傳承本土文化、探索當代常民戲劇的可能性。

2012年,阮劇團改編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太太學堂》的全台語劇《金水飼某》問世,此後便致力於以台語重新詮釋西方經典戲劇,進行文化轉譯,系列改編作品叫好又叫座。風格獨特難以歸類、猶如文化複合體的阮劇團,不僅多次入圍台新藝術獎,亦曾代表台灣至英國愛丁堡藝穗節、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戲劇節等進行演出,累計巡演過22座城市,表演多達929場。

➤幽默、搞怪又展現草根氣息的《阮劇團台語劇本集》

走過20年歲月的阮劇團,與2018年榮獲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獎的同鄉設計師廖小子合作,近日出版台味十足、搞怪的《阮劇團台語劇本集》台華雙語套書。書如其團,在搶眼不羈的高飽和度之下,透過細節設計讓人見了會心一笑,展現庶民文化的草根氣息。

兩冊劇本集裝幀擬仿祭祀用的金紙,書口紅字由印刷廠師傅手工刷色,營造濃厚宗教民俗感。第一冊共結合兩部戲的劇本,分別是從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延伸改編的《熱天酣眠》,以及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吝嗇鬼》為本的《愛錢A恰恰》。第二冊內容則是《十殿》原創劇本。

至於封面色彩醒目的別冊,則復刻了90年代髮廊人手一本,充斥腥羶色新聞的八卦雜誌。內容匯整了阮劇團成立20年來進行過的訪談文字、獲得的劇評與演出紀錄,呈現劇團的核心精神、創作概念及帶動的評論。

兩冊劇本集裝幀激似民間信仰祭祀用的金紙。(阮劇團提供)
別冊封面色彩醒目,復刻90年代的八卦雜誌。(阮劇團提供)

➤強逼自己愛去練習:用台語文寫劇與演出

《阮劇團台語劇本集》日前舉行新書分享會,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去年出版小說集《湊陣》的阮劇團副藝術總監兼編劇吳明倫,以及阮劇團行動員、《十殿》演員顧軒,兩人分享巡演與成書過程的各種鋩角,來自嘉義的台文作家鄭順聰亦到場支持,全程用台語肯定阮劇團的長年耕耘。現場散發近似熟人聚會,專注卻又輕鬆的氣氛。

分享會中,吳明倫談到阮劇團成軍至今遇到最大的風波。那是2021年,為了讓學習台語文入門者可以同步學習,阮劇團在近乎全程以台語進行的數場《十殿》演出中,特別提供與演出對白同步的台文字幕。然而,當時有部分入場觀眾開演後,發現看不懂摻雜台羅與漢字的漢羅台文,無法倚靠字幕理解全場對白,憤而在網路上「黑特」抱怨,爆發爭議,甚或被稱為臺語霸權。

擷取自黑特劇場臉書粉專

吳明倫回顧這場爭議,她虛心反省,當時團隊溝通或許沒有做足,以至於「觀眾沒有心理準備時,會有排斥的感覺」。這與團隊推廣台語文的意圖恰好背道而馳:「我們不想要給觀眾這種感覺,看到(台文)字幕反而倒退三步。」此後,阮劇團的幕後團隊也格外留意,會提醒觀眾有台文、華文字幕場的區別,歡迎不懂台語的觀眾也入場看戲。

鄭順聰聽了語帶不捨。他形容當年這齣劇嘗試「衝撞」,等於試圖把台文與華語之間原本的「結界」撞破,為台語文戲劇爭取讓不同背景的觀眾認識與接觸的空間。

2021年,阮劇團以清朝五大奇案「陳守娘顯聖」、「呂祖廟燒金」、「林投姐」、「周成過台灣」與「瘋女十八年」為原型,改編推出規模龐大的代表作《十殿》。上下兩部〈奈何橋〉、〈輪迴道〉互有因果,總時長5小時。劇中角色將近30位,其中7名死亡,其間關係極為複雜。劇情發展橫跨30年,探究發生在住商混合大樓內,揉雜信仰、道德、人性的眾多難題。

身為本劇編劇的吳明倫曾於受訪時說,這齣戲的寫作期長達2年,她甚至為此創立臉書社團,收集靈異、宗教相關傳說及資料。她提到,創作時間上的餘裕,反倒讓她感受到精進台語文的急迫性,「該面對的總是要面對」,於是她開始「強逼自己愛去練習」用台語文寫作。

而強逼是有效果的。創作《十殿》劇本前,吳明倫「對台文的想像就是很困難」、常用「火星文」將台語文亂拼一通。開始狠下心來自我要求兩禮拜後,就感受到對台語文的運用越來熟稔的成就感,她笑說:「『硬幹』著會當(ē-tàng,做得到)矣!」

不過,除了行動力與毅力,學習語言還首先必須鎖定正確的方向。

母語非台語的演員顧軒,在籌備《十殿》演出期間體會很深。當時還是台語初學者的他,為了流暢無礙的演出角色,必須學習準確掌握開口音、閉口音、聲調變化,讓觀眾不會聽著聽著就出戲。顧軒分享個人深切的體悟:如果不確定道地的用詞、正確的唸法,千萬不可以自作主張,「不要馬上把幻想的台語背起來,要背正確的台語。」不然還得「花三倍到五倍的時間矯正回來」,加倍困難。

在用詞標準、發音正確以外,顧軒也揭露演員面臨的其他挑戰。比如,角色間的親緣設定,會影響口音的相似程度:「阿舅、表弟的口音一樣,口音要隨著他定下來。」時代變遷,也是影響咬字差異的另一關鍵:「日治時代咬勁要更有力,不要像現在比較糊。」

今日的顧軒,台語文清晰程度讓「台語文界里長伯」的鄭順聰盛讚:「對(uì,從)聽會出來台語毋是母語,甲這馬(tsit-má,現在)聽袂出來,哪會進步彼呢濟(怎麼會進步那麼多)!」

阮劇團行動員顧軒(左)與編劇吳明倫。

➤堅持台文正統與促進理解之間,斟酌權衡

學習台語文過程經歷了上述磕磕絆絆的摸索,阮劇團團隊面對觀眾和讀者時,更花費了心思加以斟酌。

吳明倫舉例,《熱天酣眠》這齣戲若用台語正字,應寫作「熱天陷眠(hām-bîn,置身夢中)」。但2013年首演時,考量到台語文不夠普及,「『陷眠』逐家可能毋知影是啥物意思,袂感覺親切」。劇團一度欲用「憨眠」,最後才以「酣眠」定案。

這番討論,在《阮劇團台語劇本集》成書時再度發生。團隊考量本劇演出多次,不宜再改標題,便在書中交代說明,顯現阮劇團在推廣台語文的過程,如何納入溝通效果,意圖在便於讀者理解與堅持正統之間,協商出最佳解方。

此外,阮劇團在書籍編排方面也煞費苦心。相較於將華語譯文與台語原文並置左右跨頁的作法,《阮劇團台語劇本集》反而是先列出台語原文,刻意讓讀者翻頁才能看到華語譯文。吳明倫微笑著解釋,此做法是希望引導讀者先讀台語,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翻頁對照,「就像以前寫習作,如果解答就在旁邊,你會偷瞄呀!」

(阮劇團提供)

➤欲學台文正字,這本著便便

鄭順聰觀察,阮劇團的團隊內,每個人為了推廣台語文,都「學到真濟功夫和鋩角」,並以台語詞彙「便(piān)」,賦予《阮劇團台語劇本集》定位:「欲學台文正字,這本著便便。」意即,想學正統的台文,有這本就妥當!此外,他也認為這套書是戲劇系學生「真好的課本」,他感嘆,上一輩苦於遍尋不著台語戲劇與書寫的窘境,下一代終於可以逐漸擺脫。

鄭順聰肯定,阮劇團這20年來面向觀眾的諸多溝通和調整,都是為了「共大眾搝予倚(giú hōo uá ,拉得更靠近)」,讓大眾有更多門路可以靠近,凝聚台語文社群,讓台灣未來的台語文創作與演出有更好的環境。鄭順聰鼓勵阮劇團繼續轉譯外國的經典劇作,讓有心學習戲劇、台語的下一代有更好的參照資源。

阮劇團正在進行的是一項長期的語言建設工作。《阮劇團台語劇本集》主責編輯李佩璇在分享會上也提及編輯的理念:當她思考這本書的意義時,想的不是現在,而將盼望寄託於未來,期望透過這套書,讓小朋友們、對台灣文化有興趣的人們,可以「學著進入這個(台語文)宇宙」。●(原文於2024-05-19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台文作家鄭順聰。

阮劇團台語劇本集I&II套書(熱天酣眠、愛錢A恰恰、十殿)
作者:阮劇團、吳明倫、MC JJ
出版:木馬文化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阮劇團

致力於為喜愛台灣文化的人們打造獨特體驗的劇團。2003年,一群不到20歲的年輕人回到故鄉嘉義創立了「阮劇團」,成為當地首個現代劇團。以「阮」為名,象徵著台語中的「我們」,意指人與人之間的支持與關懷。阮劇團勇敢地跨界融合了傳統文化和當代精神,並進行實驗性創新,創作出具有獨特觀點和風格的台灣文化作品。此外,阮劇團關注「地方創生」,積極透過藝術行動影響社會各個角落。阮劇團的理念是「阮的故事,咱來交陪」,代表人們互動、共享、共創、共好的願景。

官網FBIGPodcast 《這聲好啊!》

劇本改編創作者:吳明倫
嘉義市人,台大戲劇所畢業。現為阮劇團副藝術總監、駐團編劇。曾任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2019-2020年)。創作形式以劇場劇本為主,偶有小說作品。著迷於生死鬼神與民間信仰、在地文化,期望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近年劇場作品有阮劇團《十殿》、《我是天王星》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湊陣》(九歌出版)。

MC JJ
嘉義民雄人,阮劇團副團長,《金水飼某》、《熱天酣眠》、《ㄞ國party》、《馬克白 Paint it Black!》、《愛錢A恰恰》、《嫁妝一牛車》、《台灣有個好萊塢》、《泥巴》、《十殿》、《熱帶天使》、《天中殺》等劇台語翻譯。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