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审美和心理学
前几天 @野人 在他的“闲聊文学”文下回复我的留言说:“你們行業的標準我只能說隔行如隔山XD”,把我笑坏了,“我們行業”是什么?怎么我不知道?
虽然不是什么“行业中人”,但是文化各种各样的“呈现”,我看过很多很广很泛化(比我看的更泛更广的至少我还没遇见过,更深的更垂直的专家那当然遇见过很多)。在某个社媒上曾经看到过一个问题:江南的《九州缥缈录》怎么能写的这么好?(不要问我为什么现在网上什么样的无聊问题都有😭也不要问我江南是谁,自己谷歌必应)我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你读的书太少,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更好😁。
人们其实经常混淆”好与不好“与个人偏好“喜欢与不喜欢”,大多数人都只能代表自己所以就变成“只要喜欢就好😄”。
评论中提到审美偏好的核心是心理学,为什么?那需要了解荣格的三重意识模型:集体无意识、无意识和意识。当我们说直觉喜欢或不喜欢的时候,这里的直觉就是“集体无意识和无意识”在起作用。只有在你开始进行自我分析,了解你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时,你的“意识”层面才开始主动掌权。
“集体无意识和无意识”和个体的基因与经验有关,是各种特定因素经验累积叠加的结果。所以“人之蜜糖,我之毒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勉强,大多时候根本就无法勉强。
我对虚构文学的态度在我的小说里已经通过对话表达过,不记得是否贴过这一段:
“还有,谁是达西先生?”
“是这样。”她一时心绪纷杂,几分失意,更多释然,轻笑道:“你居然不知道达西先生,《傲慢与偏见》。”
“是小说吗?虚构文学,我读地不多。”
“嗯,《荷马史诗》是虚构文学,还有《神曲》。‘大多数情况下,虚构文学比政策更能塑造世界。’”
贴一张我就“集体无意识”这个主题用ai做的一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