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楊泉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社會、媒體與政治】(3) 媒體環境與傳播基礎

楊泉
·
·
人類腦中的世界樣貌,如果換個角度看,可能是一種想像、推斷的反射整合。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感受只是根據這件事情在心中的印象所引發的。這印象的來源正是大眾媒體,新聞正是他們用一堆事實碎片組合堆疊出來的,背後有很大的價值觀框架要把人的思考套進去。

人類腦中的世界樣貌,如果換個角度看,可能是一種想像、推斷的反射整合。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感受只是根據這件事情在心中的印象所引發的。這印象的來源正是大眾媒體,新聞正是他們用一堆事實碎片組合堆疊出來的,背後有很大的價值觀框架要把人的思考套進去。

媒體呈現的畫面可以不停重播、反覆強調,讓人漸漸往預設的思考框架上靠。到大眾接受這個框架成為自己思考的一部分時,虛擬也就成了現實。媒體會造就比現實還真實的感受,並衍生出各種感受。例如看見火災的報導,媒體說可能是因為老鼠咬導致電線走火,對於明火、電路、鼠患的注意就會升高,焦慮也會升高,行為可能就會發生改變。

因為可以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大眾媒體還有超越時空的能力,描述的文字或是播出的畫面可以超越時間讓人看到昨天的事情,也可以虛擬明天的事情;可以超越空間讓人看到地球彼端的戰爭,也可以虛擬地心或是宇宙的畫面。任何時空發生的任何事情,媒體都可以即刻送到面前,形成一種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信息流動。

在這樣複雜的信息流動狀況下,大眾被拉進了「全球化」的框架裡,不論願意或是不願意,都成為虛擬「在場」的觀眾。因此,各時各地各式各樣風險引發的焦慮就此起彼落著影響大眾的風險感,整個大眾社會就成了一個風險社會,所謂的地球村,也是一個到處充滿未爆彈、不安感的風險村。這個大型社群就是依靠大眾傳播串聯形成的。

所謂的大眾社會,指的就是多數人都被整合在裡頭的社會,靠著媒體傳播與通訊網路,將裡面的各部結合保持緊密接觸。這樣的社會也可以說是媒體社會,所有社會事件、社會生活、社會關係都高度受到媒體影響,對社會全面滲透,產生無處不在的影響力。

但媒體的科技發展得快而強大,理所當然會有過度的現象。每個人都是被傳播的媒體人,對世界的看法,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個體意識都深受烙印,導致人們無法脫離媒體理解真實的世界。媒體設定預設的議題,讓風險發生的可能感受變得似乎「極有可能」。

所有的風險都具有不可預見的性質,所以風險的具象化與想像方向就會特別依賴媒體。但也因此,媒體的信息具有相當的風險:一是事件本來就實際存在的,二是媒體在傳達上可能的失誤造成的,三是媒體採取立場在政治上選擇與判斷造成的。其中以第三種的差異與風險放大可能更高。

風險問題往往也會是政治問題,正由於媒體可以操弄風險感的建構與形塑,因此也是各種操控輿論製造風險感的角力場。媒體的推理、象徵、隱喻,對風險進行生產、操縱與置換。也就是說,很多時候,風險感是虛擬的,是被操控的,這比例超乎人群想像。

也許風險的真實性與嚴重性從來都有限,是媒體讓它「變得真實」了。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