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33: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經濟學教授Deirdre N. McCloskey曾經提到,在機會平等的市場經濟社會,從商是以美德為基礎,並能在從商者身上催生出幾種美德,其中包括創新的勇氣,誠實買賣的公正,和對法治下市場社會的信念。
這幾點美德,在黎智英身上都能體現,並且剛直和堅持。可惜在華人社會,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你要公正,骯髒的政治卻總要找上門來。黎智英辦一報一刊成為傳媒大亨,我多次被一些與中共有關係的人士詢問過黎智英的底細,他的資金來源。詢問者多先入為主地認為他有外國政治背景,懷疑是美國中情局出資。我說雖然不了解,但憑常識判斷,外國政治勢力肯讓一個商人這樣大手大腳地花錢辦報嗎?
向黎智英統戰的相信更多。據我所知就有兩次通過他的親戚和好友,邀他訪問中國大陸。另有一次,他以前辦製衣廠時的好朋友兩夫妻到台灣找他,說中共邀請他訪問,領導人會接見他,他可以到中國去辦報。還說除了政治新聞不要碰之外,娛樂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都可以隨他去辦。那時中國經濟處上升階段,聽來確實是賺大錢的門路。他聽到後,即打電話叫保安上來把客人送走。我問他為甚麼做得這麼絕?說考慮一下或不接受,不就算了嗎?朋友說不定也出於好意。他解釋說他其實是害怕,怕自己經受不起誘惑,而放棄了與權力保持距離的原則。
我想起1990年創辦《壹週刊》前,他在我主持的一次電視訪問中講過,中國是個大市場,六四之後東歐也變了,他「賭中國一定變」。懂中文的人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把刊物辦到中國去,是他的夢想。想不到經過多年觀察,他竟然對實現這夢想害怕起來。這不能不說是被中國的現實喚醒,而他自覺自己會軟弱,卻使我對他由衷佩服。
黎智英對法治下自由市場的信念極強,因此,他相信市場化會使中國改變,也相信中共在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法律承諾。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轉移,《蘋果》頭版標題是「香港信有明天」。然而,政治現實是中共不斷以「一國」的主權去壓「兩制」的香港。強權並沒有使剛直的黎智英屈服,反而使他積極投身政治。
我記得有一年大遊行,《蘋果》的頭版標題是「不見不散」。那真的不是新聞,而是一種「政治動員」了。我個人不太主張這樣做新聞。儘管幾乎所有報紙都有立場,但報紙主事者還是應該與現實政治保持安全距離較好。言論自由應該容納不同意見,讓真理越辯越明,報紙也更有公信力。黎智英不認為應該這樣,他覺得應該站在民主、反共立場對抗所有親建制輿論。
辦報人直接參與政治,是個性剛直的表現,也是脆而易折的因素。
2005年,我受邀主編「論壇」版。黎智英說我可以全盤作主,他不會插手也不容其他主管插手。我提了三點:一是我選稿會只重質素,要寫得好看和有新意才用,二是我打算向當時與《蘋果》交惡的黃毓民邀稿,以建立論壇版言論開放的形象,三是我想取消一些中國海外民運人士的定期供稿,他們來稿仍以質素考量來取用。這三點黎智英都接受。反而是黃毓民不肯寫,也有民運人士向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投訴,說我封殺他的文章。司徒華回答說,連我的稿李怡也不一定用呀!
由於中國對香港從暗到明的干預,更由於大量中國新移民和遊客湧入香港造成的社會問題,2010年香港民主運動就出現了本土派,並在年輕人中快速成長。傳統的民主派則被稱為「大中華派」,以民主黨為首,繼續支持「一國兩制」,支持爭取中國民主以實現香港民主,尋求與中共妥協。黎智英明確地是大中華派的支持者,他在2014年的一個電台節目中,亦承認曾對集團高層發出內部通知,禁止旗下刊物及報章容許支持本土化的人士發表太多言論。
這種一面倒的言論取向,導致大量讀者流失。
但我編論壇版一直貫徹百家爭鳴、以質素取稿的原則。年輕本土派的言論在主流媒體上只有在《蘋果》論壇版才可以刊登。而那些未讀文章就知道講什麼的老民主派文章,可讀性實在不高。因此論壇版的取向與黎智英大相徑庭。
2012年立法會選舉前,黎智英寫了一篇文章,指激進本土派的黃毓民「替中共做打手」,「令他漁人得利,和讓他背後的金主龍顏大悅,因而也讓他財源廣進」。論壇收到鍾祖康一文反駁,說黎的陰謀論指控「非常嚴重……卻不見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單憑常識已可推知這些指控相當荒誕。你會相信一個被中共收買的人會搞五區公投和拉布行動嗎?」因此,他的指控是為了打擊黃毓民的選情,在客觀效果上,「黎智英幫了梁振英」。我將鍾祖康此文照發,但先傳了一份給黎智英。他沒有阻攔。
到2014年,他終於忍不住把我的論壇版主編職務撤換了。我改為寫社論,但我的社論仍然常偏向年輕人和本土派。最後這些年,我們的意見常常相左,但作為老闆,他對我容忍,即使要表達反對意見,他也假手其他人跟我說。
(原文發佈於2022年4月15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 自由時代的終章
-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 確立左傾價值觀
- 「多災的信仰」
-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學的青蔥歲月
-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 談談我的父親
-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 父親的挫傷
-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 畢生受用的禮物
- 文化搖籃時期
- 情書——最早的寫作
- 那些年我讀的書
- 復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 歸處何方
- 劉賓雁的啟示
-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記憶
-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 伴侶的時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 福兮禍所伏
-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 二重生活的悲哀
-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 脫穎而出
- 覺醒,誤知,連結
- 非常有用的白痴
-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 中調部與潘靜安
- 非蠢人合做蠢事
-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 無聊的極左干預
- 從釣運到統運
-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 統一是否一定好?
- 台灣問題的啟蒙
-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 踩不死的野花
- 文革精神
-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 極不平凡的一年
- 批判極左思潮
- 民主假期
- 裂口的開始
- 太歲頭上動土
-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 九七覺醒
-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 「庚申改革」的流產
-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 守護我們的心智
- 江南案的考驗
-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 「李匪怡」和《香港1997》
-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 「基本煩」和霎眼族
- 與勞思光的交往
-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 第一道晨光
-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 內幕之外
- 《九十年代》台灣版創刊
- 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 我的愧疚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