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2008年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直选

Sun
·
·
IPFS
·

那一天的中午,似乎和往常一样,在没有课的日子我一个人从宿舍走到春晖园准备吃中饭。稍有不同的是,来到饭堂前我并没有径直走进去,而是走向门前人群。历史系的好朋友晓志是学生会的工作人员,今天刚好负责在春晖园前的投票点。我走过去和他闲聊了几句,发现周围其实人并不多,大概上午有课的同学还没有回到学校东区来。登记过学生号,领了选票,我排队到写票点写完票之后,投下了那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直选的一票。

因为最近中大学生会任命公示引起热议,网上大家又提起十年前那一次中大学生会主席直选。回想起来,当年的这一次全校学生直选,的确是十分轰动的事情。发生在多事的2008年,多少也增加了历史的神秘感。

关于这次学生会直选,媒体也做了很详细的报道,比如南方周末还做了直选的全程报道 (http://www.infzm.com/content/19860/0)。所以,我只从我自己的视角回忆一下当时的经历而已。

从宣布学生会主席实行直选到确定四位候选人,这段时间的记忆很模糊。当时可能在媒体上掀起热议,但是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或许只是我的圈子如此而已,这么多年来的犬儒教育告诉我们,这种选举意义不大。因为认识很多校学生会的工作人员,偶尔会看到她们需要为了这个选举做很多工作,我才意识到这次选举的规模。直到后来,走在园东路上,来到篮球场边发现,一幅巨大的海报遮盖了大片篮球场边的网,我真正感受到选举到了。

那张巨大海报的主角是候选人之一的陈夏师姐。陈夏师姐可能是候选人中资历最深的,海报上除了她大大的上身像以外,还显著的标识着她的履历。长期在校学生会工作,担任委员,而且还是她们省里的学联主席。然而,除了这些履历,我其实对陈夏一无所知,我的同学亦然。在宿舍里,在课室里,除了在校学生会工作的同学,我们很少关于陈夏的认识,除了那张巨大的海报上印有的照片和文字以外。

反而并非热门候选人的秦磊,倒让我印象更深刻。他来自当时还属于人文学院的人类学系,当年在珠海的时候,我们住在同一层宿舍,也算有过照面的印象。不过,真正深刻的是,他是唯一让我接触到实质性拉票的候选人。从选举刚开始,他开始展开扫楼,向同学咨询选举议题。那时候,宿舍里还存在固定电话。秦磊拉票的其中一个策略,就是拨打每一个宿舍的固话,跟接电话的同学聊天。打来我们宿舍的那一通电话,是我接的。内容讲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那是唯一一个选前跟我讲过话的候选人。

其他两位候选人的竞选策略,特别是蓝国瑜的竞选,南方周末的直选全记录报道得很详细。说起蓝国瑜,在他当选之前,我一次都没有见过他真人。直到作为哲学系学生会代表参加全校学生代表大会,我才有幸第一次见到这位直选主席。

关于这次直选,真正对我以及身边同学产生影响的反而是选举之后。当选举结果出来,来自东校区的蓝国瑜胜出,同学之间开始讨论蓝国瑜胜出的策略。就如报道所讲,当时中大四个校区(北校区中山医学院,南校区本部,大学城东校区以及珠海校区),东校区有一万四千多票,差不多是全校本科学生的一半。蓝国瑜看准的正是这一点,在竞选开始时,就找到东校区中有意参选的其他同学,要么成功劝退,要么吸纳成他的竞选团队成员。这样,重点争取东校区同学的选票,打出“东校区牌”,最后成功当选。

那时讨论最多的,正是这种选举制度。要说这是民粹,没有明显证据;要说这很民主,大家也感到困惑。不少身边的同学将美国选举人制度拿出来讨论,如果选举采用的是四校区按照人数比例设定选举人票数,按照校区结果投出选举人票,仅少1500票不到的陈夏可能就当选主席了。反对的同学,自然就是凭什么一人一张的选票最终不能算数。我们还会讨论,竞选中的金钱问题。媒体报道这次选举,对候选人的采访都提到,除了学校提供的两千五百元之外,候选人大多数都需要花加倍的钱,而这些钱从哪里来?候选人都表示来自于奖学金。那,如果学生捐助,她们能接受吗?需要什么限制吗?如果饭堂捐助呢?拉校外赞助呢?诸如此类的讨论,就好比现在我们讨论2016年美国大选一般。

那时候我们的讨论,都怀着一种“下一次”的期待。下一次的选举,应该这样这样;这一次如此如此的失误,下一次要学会避免……那时候天真地觉得,开始了的好事情会变成常态。可惜,没有了下一次。

网上对这次中大学生会的任命告示不满,或许正是经历过此次选举的同学们,对中大的“下一次”的期待的再体现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