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鎮的心流時刻(1)
去景德鎮學陶的念想,來自一次無意的放空。那時我正尋找著一個遠離香港的地方,可以讓自己暫時地忘記在這個城市的所有,開始一段新的旅程。「想嘗試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想了解多一種媒介」——抱著這樣的心情,我坐上了前往景德鎮的高鐵。
學陶真不容易。第一天從揉泥開始學,沒什麽手臂力量的人真的很吃力。作爲新手,即使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去推去擠壓那一塊泥,反反復復几十次,也很難保證揉得均匀。第一次看老師示範的時候,大家的眼睛是亮晶晶的。看著那團泥巴聽話地順著老師手的方向傾斜,凹陷,游動——好像也沒有很難。滿懷期待地穿上圍裙,我們都對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充滿了華麗的想象。
第一塊泥做出來的東西真的是慘不忍睹,我甚至連中心位都沒有定好。製作的過程中泥漿飛得到處都是,濕漉漉的轉盤上挂滿了水。我的手臂上、圍裙上、臉上、甚至眼鏡上都濺上了泥點子。狼狽極了!但第一次嘛,不死心。一天下來前前後後試了六塊泥巴,就只有一次成功了,做出來還是歪歪扭扭。讓人不禁大嘆一口氣:好累啊!而且人會一不留神就坐在機器面前三四個小時,結束以後一站起來那腰腿酸麻的感覺……真的是刻骨銘心。我頓時眼冒金星,身體和散了架似的,感覺四肢都已經不是自己的了。
陶瓷拉坯的流程有好幾個步驟:揉泥、抱泥、塑形、晾乾、修坯、上化妝土、素燒、上釉下彩、上釉、最後就是釉燒。前幾天都是在練習抱泥和塑型。早上一口氣揉好四五塊泥,就開始馬不停蹄地練習。最爲難我的是定中心點,上了海綿墊以後看不到轉盤的中心在哪裏,次次都要用自己的手和感覺去揣摩是否找到了中心點。若是找不准中心,塑形的階段可就吃苦了,基本上前功盡棄。
做陶是相當考驗上肢力量的。揉泥需要整個手臂用力帶動泥巴前後轉動;抱泥不僅要手臂定住保持穩定,還要手掌手腕頂住泥巴,免得它變得歪歪扭扭;塑形就更是全方位考驗每一根手指的力氣了,不能用蠻力而要用巧勁。我至今都還能記著兩隻食指在泥中央開口的那種感覺:上肢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兩個指尖,它們貼在泥的中心輕輕下壓,被擠壓的陶泥沿著指腹隆起。練得最累最頻密的時候,感覺做夢的時候兩隻手都還在給陶泥塑形,眼前還是那個轉盤在轉呀轉。
成型的第一個坯是一個矮矮的小杯。由於我的提泥技術不精,它的杯壁都差不多有一厘米那麽厚……最後它成功蛻變為一個小小的烟灰缸,算是一件比較標志性的作品。一次次的練習,讓我從做六個成一個,到做三個成一個,甚至做一個成一個(當然這是有運氣加成),慢慢地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從完全不熟悉到越來越得心應手,學習新技能的過程也是學會了對自己更包容:接受自己的笨手笨脚和無能。我本來就不會嘛,犯錯了就學唄。
工作室的課堂氛圍也是相當地溫馨有趣。最印象深刻的是下課以後,大家還是不約而同,樂此不疲地回到工作室裏繼續加班,只爲爭取時間完成更多作品。有的在捏泥,有的在拉坯機面前練塑形,有的在做手捏,有的正用畫筆為坯體上色…… 大家手上都忙,但都會一起聽點什麽。一開始是在聽《甄嬛傳》,時不時會開始討論劇情,嘻嘻哈哈地差點忘了手上的活。有時又會聽《武林外傳》,甚至《愛情公寓》。這些生活BGM陪伴了我們度過原本枯燥的練習時間。只要聽到好笑的橋段,大家都會不自覺地笑出聲來。即使什麽也沒有,有同學一開嗓子唱了句歌,也有人能默契地接上下一句,硬生生把工作室變成KTV了。以「早安」開啓一天,以「晚安」結束一日。這次我沒有選擇和原本認識的人在這裏生活,但我在這認識了許多不一樣的人。
一起學陶的同學都是女生。撞上五一假期期間,正好也有幾個大學生。五一假期過後,除了我,剩下的都是畢了業正在待業的,或者是辭了職正在休息的,還有不上班自己創業的。休息的時候,我們也會坐在門口聊天。有時候聊著聊著她們談起了工作和生意上的事,我只能眨巴眨巴眼睛,默默地坐在旁邊旁聽。這些人有我沒有的經驗,見過我沒見過的場面。她們向我展示了人生許多的可能性,也讓我一窺二三十幾歲的剪影。她們有無限可能,那我也有。雖然我還是喜歡剛開始大家不知道彼此年齡的時候,那時她們更像是我的同學,而不是什麽前輩。我們會一起做一些很無厘頭的事情,聊一些很虛無的事。大家在此共享著同一份安寧,暫時抽離共同恐懼的迷茫。
在景德鎮的日子,只需要想三件事:怎麽做陶?做什麽樣的陶?一會我們去吃什麽好?
吃飯一直是我們的頭等大事。好在湘湖村在大學門前飯店多,可供我們篩選的選擇也不少。最開心的是好幾個人一起去吃飯,上課的時候大家都比較專心做自己的事,吃飯的時候可以一起品嘗美食,犒勞一下自己的胃。不得不説不同人的口味真的好不一樣。有一家茶泡飯口味比較清淡,偏甜口,感覺和台灣的口味比較類似。幾個北方的同學都沒有辦法接受,反倒是我吃得津津有味的。坦白説,於我而言江西菜還是太鹹太辣了,有時不得不找找清淡的湯麵湯飯來安慰一下自己的味蕾。
我在景德鎮的生活可以簡單地被分爲課上和課後。在不上課的時候,除了吃飯,我們常結伴在四處晃悠。
住在湘湖,馬路對面就是景德鎮陶瓷大學。當時那裏有個畢業展覽和與國外合作的周年展,看完的感想只有:現代藝術真是讓人摸不着頭腦。最印象深刻的可能還得是學生們對Ai Wei Wei 多年前葵花籽創作的call back,不管是口述歷史研究還是海報和葵花籽的再創作,都給予觀衆新的視角去了解這背後的故事。
五月頭的景德鎮有「春秋大集」,我有天吃完晚飯便和一同做陶的同學一起打車去陶溪川逛攤位。那天正巧碰上公開表演,舞者穿著樸素輕薄的衣服在水邊起舞,現代舞蹈藝術的美是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周邊的攤位有一大部分是外國的陶瓷藝術家在販賣自己的作品,我有時也會好奇去問他們的創作理念和製作技巧,有一句沒一句地打著話。同行的朋友因此以爲我是英語專業的,屬實是有些意外。但這也是踏出自己舒適圈的一個小標記,用英語和陌生人閑談是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同時也借此機會感受到了「藝術無國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因爲一種媒介,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所迸發出來的力量和魅力是很强大的。
其中有一個攤主是來自捷克的女生,她的作品造型是取自靈芝,並將擺件和首飾收納盤做成了可以釘挂在墻上的造型,模仿靈芝長在樹幹旁的樣子。我一邊夸她的作品cute and impressive,一邊悄悄瞄了一眼價格——算了,是我的錢包不夠格。我逛這類型的集市很多時候都是以學習和欣賞為目標。見到喜歡的就凑過去就看看人家的作品是個怎麽樣的造型,是用的什麽材料,用了什麽表現方式…… 想法和想法的碰撞就是靈感的搖籃。
幾個小時下來,雖然兩手還是和剛來的時候一樣空空,但腦子裏接收的信息是塞得滿滿地。等到自己上手製作的時候,也就不會那麽手足無措了。
每次只想著一件事情,並努力地把它做好。我好像尋回了曾丟失的心流時刻。
感謝你的每一份善意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