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不如眾樂】BookTube與閱讀(及其產業)的發展(一)
一眾愛書人幾乎都有同樣感嘆,書市在滑落,讀者在消減,書局在倒閉,出版社在殘喘……環環相扣,愈縮愈小。作為一個讀者,看逛書局的人,上述情況並不陌生;參與出版工作後,儘管參與的部分很少,仍然感受到當中的沮喪與擔憂。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癥結重重,我自問沒有答案和高見如何扭轉情況,但仍想參與這方面的討論。本文主要以美國BookTube為切入,思考閱讀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可能。
當中港台三地的朋友聚首,偶然總會唏噓閱讀風氣衰退。工作時,總聽到出版有多難做。以香港為例,出版社處於步步為營的狀態,若不是作者名氣大,很多時都希望作者自資或半自資出書,以減低風險。 工具書都還好一點(香港而言,財經和醫療書更是少數出版社較願意投資的類別),投資非工具書則猶如抱著計時炸彈。而且,賣書有時根本不能回本,反而要依賴辦講座、工作坊、找贊助等方式苟延殘喘。
以書為主題的YouTuber
儘管感覺如此難生存,若眼光放遠一點,有些地方的感覺不是那麼差。根據BookMap2017年1月的報告, 中國和印度的書市在擴大;法國則自2014年有止跌回升的趨勢;德國書市的萎縮速度平均,自2015有回升趨勢。至於本文將主力談及的美國,其書市價值最高,甚有參考價值。
美國同樣有閱讀文化衰退的問題,但早幾年起有一個頗獨特的文化現象——BookTube出現。當人們常說脊網絡發達、社交媒體普及影響了閱讀的時候,以書為主題的短片竟透過YouTube這個全美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絡自成一角,成為一個群體。一般而言,我們不會稱書本是「當紅產品」,卻出現了一群以書和閱讀為主題的「網絡紅人」。他們的文化影響力令人關注。
BookTube形成的象徵資本
BookTuber有別於一般YouTuber,他們有一個較緊密的社群,頌揚喜歡閱讀這回事。根據我的觀察,他們的影片一般都以下共通點,例如:
1. 影片的背景是一個又一個放滿書的書櫃。
2. 顯示出強烈的愛書情緒,例如會撫摸封面、聞書、同一本書買幾個版本等。
3. 主要內容有每月買了甚麼書、書評、逛書店的情況等。
4. 定期拍攝Bookshelf Tour,即逐一介紹他們擁有的書。
5. BookTube群體會有共同活動,例如一同出席BookCon等現實大型活動,或有些標記活動(Tag),如聖誕節時以書砌聖誕樹;選出適合某季節閱讀的書;推介某顏色封面的藏書。這些活動會在圈子裡流轉,不少BookTuber都會參與,形成一個生態,加強社群裡的聯繫。
有指這些內容形式了一種象徵資本,我非常同意。我認為BookTuber透過上述方式,除了以書為主題進行內容創作,如分享自己心得和讀後感外,同時向他們的訂閱者有意無意地,建立了一些認知,如要買書,收藏書,展示書,書蟲是一個值得自豪的身份等。這些象徵透過YouTube這個當紅社交媒體,令閱讀變成一種「小潮流」、「型」的表現,繼而推動年輕人閱讀,尤其是閱讀紙本書。
儘管這些只限於BookTuber及他們的訂閱者之間的群體發揮作用,但始終:
一、較著名的BookTuber平均各自有數十萬訂閱者,即使有所重覆,也等於掌握頗大的讀者群。
二、有別於以其他媒介宣傳閱讀——最常說需要推廣閱讀的對象,年輕一代,已經是YouTube的主要用家。
預告:
其後的文章會談談BookTuber如何與書商建立合作,以及以BookTube作為推動(青少年)閱讀的不足和隱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