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們只是被談論的資本。
當自己真正成為創意媒體的學生,比以例更大比例地參與創作的過程,思考關於不同議題及題材的可能性,一個念頭越發強烈地在我腦海裡萌生。
那就是當我把一個社會群體,或特定人物放在鏡頭內,從而去延伸出對一個議題或主題的探討,我會不會很輕易地墮進了一個陷阱,不自覺把那些鏡頭裡的人物當作是我創作的素材而已。
這是甚麼意思?
創作往往是基於現實,從所思所聞提取養分,然後將這些養分轉化成獨特的表達方式,繼而成為藝術去撼動人的心靈。而作為創作者,要知道自己旨在表達甚麼,是否言之有物是最重要的基本。然而如果我們慢慢變成為了言之有物而言之有物,絞盡腦汁去發掘所謂有「探討價值」的主題,那麼這就本末倒置了,因為這就變成了,為了說話所以要說話,而並不是想說話所以說話。
讓我們想想電影《濁水漂流》裡面的情節,一群大學生到深水埗露宿者居住的地方去,為了體驗底層生活。一群中學生同樣到那裡去,為了做相關的功課研究。但我們都知道,他們的體驗不是出於體恤及同情,而更多是去獲取體驗新事物的新鮮感的舉動。
而一不小心墮入陷阱的創作者就會有類似的問題,拿著高貴的鏡頭從看似平視的角度去呈現一個族群或對象,但其實鏡頭內外的感情不一致,表層的同情藏著的其實是理性地思考,如何把這件事情雕刻成深刻的東西,然後能夠有足夠的素材,傳揚下去被眾人討論,成為那些被眾多影評人歌頌的「重要作品」。
但是同樣地我會想到,也許這種創作意圖上的不誠實不會影響作品最終的效果。如果創作者拿到一個好的素材,即使他未必是想要說這個題材,但是只要他能夠有足夠技巧及功力去使最後的作品是有效果的,而這個作品再散播出去是具有影響力的,那最初創作意圖上的不誠實其實是否就完全不重要呢。然而另一邊廂,創作時的不誠實,到最後又能否做出真誠、能夠打動到人的作品,這又是另一個我同樣糾結的問題。
最近不斷在思考這個問題,並未有一個結論,但如果更加根本地撫心自問,何謂在創作上完全誠實,其實我也沒有一個確切答案。
我是灰太,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下拍手鍵支持我。如果你想更進一步支持我的話,可以按以下連結訂閱我,讓我有更大的動力去寫作。
https://liker.land/yipjacky70/civic
另外,你也可以在 方格子 上找到我。
謝謝你!讓我們下次再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