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內無鳥聲,密婆做大兄。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台語俗諺怎麼說?
- 水底無魚,三界娘仔做大(為王)。(三界娘仔,大肚魚)
- 水缸摃破,壺仔序大。(序大,長輩)
- 庄內無鳥聲,密婆做大兄。tsng lai7 bo5 tsiau2 siann, bit8 po5 tso3 tua7 hiann
台語的蝙蝠叫做「密婆」,有些人叫做「夜婆」,如果查教育部閩南語字典,還有一個異用詞叫做「日婆」,方音俗語常常有諧趣化的趨勢,所謂的訛音,走音,有時候就是從這而來,諧趣音,包含惡趣,譬如有人叫「夜婆」,有的人就非得叫「日婆」,當然這裡也有近似音的因素(密bit,日jit/lit兩字音近)! 就好像「婆」字,應該也是世俗諧趣化的結果! pok-> po5
在用字方面,還有「月婆gerh8-po5」一詞,也有一板一眼的文讀直翻讀「蝙蝠 pian2-hok」,在腔口方面,有 bit, jit, git 等細微差異。
總之,「蝙蝠」,應該也是一種連綿詞! 蝠,古名,「服翼」也。服字發音hok, pok 就是 「福」字的發音,衍生改形符的虫旁,就是「蝠」字,「翼」,表示有寬大如服下垂狀翅膀的老鼠! 鼠為穴蟲的總稱,古人不將它看作鳥,所以講,「庄內無鳥,密婆做大兄。」
方言
來看楊雄的方言描述各種方言音,它的特色是以字記音,所以是一種音拼字:自關而東謂之服翼,或謂之飛鼠,或謂之老鼠,或謂之蔷鼠。自關而西秦隴之間謂之蝙蝠。北燕謂之蟙䘃。(康熙字典還收有僊鼠一詞)
- 蔷,切音sik, 白音sit, 僊,切音sian,陽入轉字siat, 兩字都反映翼字的sit音!
- 蟙䘃,這個最為有趣,北燕版圖包括今日的遼寧東北,接近韓國,韓語的蝙蝠可以追溯到此字! 韓國話叫做「박 쥐」,拼音(按照谷歌是bag jwi,按照我的語感是 phak-tshui) ,第二個字是鼠,閩南音是tshu2/tshi2,ui兩音後來分化成u/i! 第一個字更有意思,音是phak, 但義卻是「夜」,此時發音卻不是bag, 而是 bam(我聽起來是pam),此字的陽入轉字就是pat/pak,反映它所要表現的就是「夜鼠」的意涵,也就是「蟙䘃」的倒置「䘃蟙」bak-tshi-(切音)> pak-tshui.(韓國音) 。「墨」bik/bak,也是「暗,夜」的代名詞,可說是一種巧合吧! 蟙的切音tsui3 ->韓音 tshui3 ,聲母都屬於齒音,易於轉換。
- 蝙蝠,是連綿詞,蝙,pian,扁的白音是pinn2, 陽入轉字就是 piat, pit.接近「逼pik/piak」字的發音,所以也是從「蝠」衍生來的! 「蝠蝠」->連綿變成「蝙蝠」!
- 在東北蝙蝠的俗稱有,「燕別咕、燕別蝠、燕蝙虎、夜蝙蝠(蒙古)」,這裡的「燕,夜」音反映「暗 am3」的閩南發音,也是韓文的「박 」!
婆 po5
這個音字,基本上,個人還是覺得是從pok的舒聲化衍生而來。對於方音俗語,語音會訛音,走音,是因為本音不易理解,所以會變成懶音,從而誤解,再而變字! 這個用字,不只閩南,從閩東閩北都有這樣的說法,連客家(pid(bid)-po)也是如此,如此大範圍的普遍用字,應該可以推測,這本來就是漢語體系的規範內演化!
語源:
蝠,源自原始漢藏語 *baːk (「蝙蝠」)。與米佐語(藏緬印度) bâk (「蝙蝠」)同源。 很有意思的,英文的蝙蝠也接近此音 bat! 是不是 世界都是一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