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方程式》| 為甚麼我們要工作?

《人類未來方程式》(The Future of Work And Death)圍繞的兩大主題「工作」、「死亡」,在科技大規模的接應之下,開啟了我們對於工作和生命本質的叩問。前半部關於技術導入工作的各種兩難,完全體現了哲學家海德格在《科技的探問》(The Questions Concerning Technology)的隱憂:
在技術的座架之下,人類將不可避免地也成為技術的一部份。
資本主義將各種體驗價值量化成交易價值,當量化成為可能之後,在工作崗位的流水線工人們,便成為生產線底下一顆隨時可替換的小螺絲,人類的精神價值被外部化成物質價值。然而,海德格提出未來可能將會出現人力資源的預言,這個探問卻敲響了我對於工作意義的辯駁「為甚麼我們要工作?」
亞當斯密的誤判?

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 1776 年出版的著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寫道:
「人的天性傾向於盡可能過輕鬆安逸的日子,不論他做或不做一件苦差事所獲得的酬勞完全相同,那麼,他會在當權者容許的範圍之內,草率馬虎地做這件事。」
亞當.斯密對於人類先天惰性的觀察直接套用在工作的人,換言之,他認為人們工作的原因只為薪酬不為別的。此外,亞當.斯密認同誘因的力量。他主張以分工的方式來安排工作,把工作區分成簡單、容易重複、毫無意義的單位。只要能讓人們獲取工作酬勞,工作的內容不是很重要(Barry Schwarz,2016:27–28)。

而這一套對於工作劃分的想法完全在工業革命時期獲得了實現了空間,甚至,這概念是科學管理之父斐特列.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奉行的基本原則:泰勒使用精準的時間與動作研究來規劃亞當.斯密設想的工廠作業流程,使「人力」成為運轉良好的機器的一部份;同時,他也設計促使員工能努力、快速、精確工作的薪資酬勞。不過,這樣來自經濟學的錯誤理論仍有一定的錯誤率:並非所有在工作上所發生的行動都是為了酬勞。
╴
人類的體驗價值
例如,亞當斯密的想法很難套用在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這個暑假我有幸在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 TFT )實習。在組織內部的工作步伐不如營利性企業緊湊,比起短期的暴衝,組織更看重長期的發展;意即,我們的行動是否有將台灣更推向我們想要成就的願景?以工作者的角度出發,非營利組織反而給了一個酬勞以外的反面借鏡。從使用者的角度,我認為可以提出的反思則為:我們想從他人的工作體驗到什麼?

美國公共電視台(PBS)同樣也製作了關於技術與工作間的權衡《In The Age of AI》紀錄片〔1〕中採訪到一位工作即將被自動駕駛系統取代的貨車司機,他認為自己的工作不只是貨運,每到一個地點他都會和當地的居民寒暄互動,居民偶爾會贈送自己栽種的蔬菜慰勞辛苦的司機。主動和居民打招呼絕對不在貨運司機的工作清單裡,但是,因為他這小小的舉動反而創造了技術無可取代的感受。他認為人工智慧做不到如此親切的互動,就算真的做到了,他也不認為是真的。因此,科技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工作,我認為這很難說,至少,在人類所能提供的體驗價值很難被取代。
目前技術上能做到的,僅僅是讓科技縮短完成工作的單位時間,不太可能主動和使用者有更進一步的互動;不過,我認為這才是區分我們和科技的關鍵,除了完成工作後的報酬,我們更渴望工作之餘與他人的歸屬與連結。
參考資料:
〔1〕In the Age of AI (Documentary) | FRONTLI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dZ_lvDgevk&t=1435s&ab_channel=FRONTLINEPBS|Official
Barry Schwarz(2015)。 我們為何工作(Why We Work)。李芳齡譯,2016。台北,天下。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