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反思 #07 🔐 傳單與履歷

閱讀筆耕
·
·
IPFS
·
線上課程筆記⋯⋯。若論單點,絕對不是最突出的那一人。但若取四個同心圓的交集,或許就是一個閃亮鮮明的記憶點。

文章權限:無。

專題 #寫作的反思 系列,是閱讀筆耕在 2022 年於圍爐〈中書神經系統〉推展的第一個項目,記下關於「讀與寫」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得。

所聞也是鎖文,以「🔒」標示,一部分文章提供外部(限時)試閱,用「🔐」註記。篇幅不長,但求更新穩、有觀點以及不打高空。

每週一,一個觀點,一個實際應用。
寫作的反思 #07 🔐 傳單與履歷


■ 所見、所聞

追完《創作者影響力訓練營》第二講,講師是李洛克,談的是個人品牌:

你希望你的名字,跟什麼聯想在一起?這是一種印象資產。

初時聊【精準定位】,使用「🌱 交集法」從五個面向(身份、專長、經歷、領域、性格特質)做為線索,濃縮出一句獨特的頭銜;接下來聊【說服力形象】,除了「🌱 持續分享內容」這個基本功以外,也想想自己有哪些資源,可以設計成小小的誘因,讓體驗過的人願意分享口碑、好評呢?

下半場聚焦於【曝光度】與【內容規劃】,竟全都用上「🌱 行銷漏斗」一以貫之,妙哉!我想這會是比較能落實在 #寫作的反思 上的部分。

  • 頂端:陌生人。
  • 中段:已知者。
  • 底部:認同者。


■ 一個省思:傳單 vs 履歷

課程裡,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製作每篇內容時,都知道在對「🌱 行銷漏斗」哪個階段的觀眾溝通。

帶著這樣的意識書寫,不知道會不會變得比較有同理心一些呢?

具體來說,是設身處地的想,想的是有一位外來的訪客(陌生者),初次閱聽到這一份文本時,會是什麼樣情況?也得招呼既有的熟客(已知者、認同者),他們想接收到的資訊,會有怎樣的區別?

又或是我想把同樣一篇作品,發布到不同的平台,那策展的引言段,是不是應該配合社區調性量身打造

這種感覺,大概是發傳單 vs 投履歷的差異。

前者就甭想太多,無腦大量灑出去;後者是儘管手上握有一套基底,因應不同雇主,微調出契合的版本,當然,還是會有人無差別投放吧(汗)!



■ 一個實際應用

現在回想,上個月底應試文案編輯(編按:寫字,迎來新的身份,謝謝 Matters)繳交作品集時,有花一些時間,推敲對方所面臨的情境,以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應該是「🌱 行銷漏斗」的應用:

不打算把我的 Matters、vocus 的個人首頁連結無腦地扔出去,那是「傳單」。

換位思考,對方應收到不少「履歷」投遞,勢必希望在有限地時間內,從書面中,能精準又高效地掌握應試者的屬性,快速分辨這人是不是符合需求。

此時「🌱 交集法」正好派上用場,我抓出四個特質(見於 後記 討論)做策展。

若論單點,我絕對不是最突出的那一人。但若取四個同心圓的交集,或許就是一個閃亮鮮明的記憶點。

幸好結果是美好的,不然這篇文章難產(笑)。



閱讀筆耕的簽名檔
🌱 加入中書神經系統圍爐 👇
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Twitter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
≣ 註冊 noise.cash一起成為「噪咖」體驗社交金融
≣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 註冊 MEXC抹茶交易所走跳,兌現 OSMO 與擼羊毛
≣ 註冊 Potato從 Potato Media 學到三件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閱讀筆耕從 2020 年 8 月開始寫字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金融職人|文案編輯|雜食性閱讀者|Heptabase 愛用者 🌐 區塊鏈教育平台【鏈習生】團隊成員 🗞️ 電子報【創作者經濟IMO】主編 👤 臉書專頁【閱讀筆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76|AI 沒幹掉編輯,反而養活了一票人

閱讀筆耕|幣安交易所 3大「白吃的午餐」超級比一比

卡片盒筆記 ze5 |數位化文獻筆記要怎麼寫?節錄評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