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寓森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拉康思索--「假我」與「欲望」

寓森
·
·
我們都是「假我」,無止境地重複著不可能真正實現的「欲望」,像薛西佛斯一樣,不斷地推著無法停留在山頂的巨大圓石上山。

沉浸在拉康的世界一段時間了,感覺很多困惑變得清晰了,但是想把它寫出來卻反而變得困難了!一來是因為拉康始終圍繞著「無意識」探索,相當難以「言說」;二來是我還想不出如何將我所理解到的拉康,具體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先嘗試寫出目前所理解到的部份,也算是測試自己的理解的程度。

我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份,是他對於「主體」的論述。一般我們意識中的「我」,拉康認為那是真實主體進入「象徵界」時所產生的「偽主體」,因為人的意識與思考只能運行在「象徵界」的「意符鏈」上(通常是語言,但也包括任何「象徵性」的符號)。我們可以把「意符鏈」想像成是一座湖,真實主體在進入湖面時,會在水面上造成「波動」;水面上可見的「波紋」可以把它想像成是思考所可以感知的內容,而水面下看不到的波動,就是「無意識」的內容。這時進入了湖水中的「主體」,佔據了一部分湖水的空間,但是因為意識只能在水面上進行,因此無法真正察覺到主體,只能感覺到一個「空洞」;這樣的「空洞」就形成了拉康所謂的「真實界」,一個永遠無法真正了解的「真實空缺」。

意識上所感覺到的這些「波紋」,並無法真正呈現出「主體」,但我們往往「誤認」了這些波紋就是真實的「我」,而這樣的對於「主體」的「誤認」,便造成了思考上的種種問題。

更糟糕的是,湖面上不是只有一個「主體」,而是很多的「主體」同時在造成「波紋」;這些波紋會彼此互相「干涉」,造成波紋的改變,於是「主體」很難在這樣複雜的「波紋」中辨識出自己。這一整個湖面就類似於拉康所說的「大他者」,而主體為了辨識出自己,只能不斷嘗試製造出波紋,這就是拉康所說的「主體對大他者發出的要求」。主體的要求與大他者的回應之間的往返,就形成了「欲望」的辯證,而這是註定沒有終點的重覆,也是為何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盡的。

聽起來是不是蠻令人沮喪的?我們都是「假我」,無止境地重複著不可能真正實現的「欲望」,像薛西佛斯一樣,不斷地推著無法停留在山頂的巨大圓石上山。但這樣的圖像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詮釋方式的,下一篇文章我嘗試整理一下我自己目前的詮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