盪鞦韆計時器-何謂共享精神

花癡中,勿擾
·
(edited)
·
IPFS
·

這兩天看到一則新聞讓我滿吃驚的,台北市在台北六個公園試行盪鞦韆計時器,每次限時三分鐘。


新聞內容:盪鞦韆一直是公園兒童遊戲區內最熱門的遊具設施,但盪鞦韆座位都是有限的,常有許多小孩一坐上去就捨不得下來,不免引起糾紛,台北市政府為推廣遊戲分享樂趣,即日起在大安森林、青年、南港、前港、碧湖及花博公園試行友善限時方案,讓每個孩子都能開心玩到盪鞦韆
公園處表示,為讓每個孩子都有玩到盪鞦韆的機會,同時在遊戲過程中領略分享的精神,試行3分鐘的計時器提醒設施,輔導孩子們養成排隊輪流遊玩習慣,目前為期2週試辦友善限時分享方案,鼓勵孩子排隊並按壓計時器3分鐘提醒,若試辦成效良好,將評估擴大推行實施。資料來源:華視新聞-北市推盪鞦韆限時 計時3分鐘換人玩

■共融公園不足—我個人認同市府的出發點,但解決的方式卻讓我有點吃驚。台北市的共融公園這幾年雖然增加不少,但在幾個非市中心的"台北鄉下"區域,共融公園仍嫌不足,或是號稱為共融公園,實際上仍是罐頭遊具、又或者是到了現場才發現公園的規模非常小。而較為大型的共融公園只要到了假日一定是人滿為患,不只是盪鞦韆,溜滑梯、攀爬遊具常常也是大排長龍,前兩天千里迢迢到象山公園,才目睹一排小朋友在攀爬遊具上排排隊罰站的場面。試想若照市府的邏輯,以後攀爬遊具也設個計時器,公園不就直接變成極限體能王。

個人認為計時器並不能改善大排長龍的現象,而是需要檢討、擴大廣設公園的可能性,並且增加遊具的數量。

日本女子極限體能王中的攀爬關卡

■何謂共享精神—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定的進程,3歲以下的孩子,尚未發展出明確的物權觀念,也還不能夠理解"分享"的概念,這時候要強迫孩子"分享",等於是一種變相的剝奪,孩子只會因為被剝奪而感到憤怒難過,完全無法感受到所謂分享的快樂。(資料來源:親子天下-孩子「不願分享」不是自私!羅寶鴻:成人需釐清5觀念)

許多共融公園都有設置嬰幼兒盪鞦韆,此時利用計時器的方式硬性規定3分鐘,強迫心智年齡尚未成熟的幼兒必須結束遊玩,會不會造成反效果?計時器的規定是僵硬的,人心卻是軟的。依照我在現場的經驗,大部分的家長都會提醒孩子要輪流、換下一位排隊的小朋友玩,只是孩子仍然需要多一點的時間去調整心情,這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多給一點同理跟彈性,相信也就不至於有那麼多的糾紛。

5歲以上的孩童其實都已經發展出足夠的社會化,只要家長在生活中有落實身教言教,在日常中建立孩子尊重他人、遵守規則的正確態度,孩子基本上也都能有足夠的理解。說到底,共享精神還是必須建立在正面的教養與愉快的經驗上,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分享的快樂、並出於真心樂意分享。


■變相對遵守規則的家長與小孩施壓—設置了計時器原本不遵守遊戲規則的家長跟孩子就會遵守嗎?我個人十分存疑。每次孩子坐上盪鞦韆我就會自己開始計時,也都會提早提醒孩子時間快到了,計時器對於本來就遵守遊樂場輪流規則的家長來說本就是多餘,會不會反而變相造成家長與孩童的社會壓力?而對於那些本來就皮皮沒在管的家長,計時器又具有甚麼公權力呢?如果沒有,那麼設置計時器又有甚麼意義?


基本上我是不贊成盪鞦韆計時器的,台北市的共融公園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幾乎每個公園的遊樂場都沒有適當的遮蔽,夏天要馬熱到中暑曬傷不然就是沒得玩;雨天要馬淋雨玩不然就是沒得玩,要是公園處在設置遮蔽處的執行力跟設置計時器一樣好,我想應該會得到更多家長的贊同。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花癡中,勿擾高敏人、 就算有上班還是常常缺乏寫作素材、願望是成為家庭主婦3號 當媽之後順勢躲在Ricky's mom這個名字後面 覺得愉快自在 育兒、職場、樸實無華家庭餐桌、黑手指用心照顧綠植栽 在這裡記錄生活的點滴
  • Author
  • More

再見了,屬於我的這個世代的、最美好的超人。

短篇小說-從深淵凝視

永夜的海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