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古代文物的考證

文明之眼
·
(修改过)
·
IPFS
·
二里頭文化屬於夏朝嗎?良渚文化究竟是五千多年還是四千餘年?三星堆文化為何找不到遺骨?為何商代以前沒有金屬器物,一出現就是隕鐵青銅?該如何找出夏朝以前的文物?

中國只有三千多年歷史!考古學家是在瞎子摸象!

找不到夏朝文物代表什麼?夏朝不存在嗎?大禹不曾治水?恰恰相反!正因為治水成功,所以夏朝前期文化遺跡更難找到,當夏朝晚期治水無道救災失德,才導致黃河中下游變成二里頭遺跡。

「夏后」應該是商對夏共主的不服,「后」有「諸侯」與「後」的意涵,而「夏」與「夏后」,其實是一個朝代的兩個時期,夏八百年,而夏后四百年。

良渚遺跡或許遭逢兩次災劫,第一次是在大禹治水前,第二次約在四千年前­(與二里頭同期);第一次大水,不僅長江沿岸被淹沒,就連大半個福建都泡在水中,而湖南湖北已是汪洋一片,治水期間暫稱為南海,大水消退即雲夢大澤。

《海內經》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

換言之,不該只是想為何找不到夏朝文物?而應該反向思考古文物為何能流傳至今?沒有天災封存土石沖積,良渚文物如何能夠存留至今?除了天災,就只有墓葬與寶藏,倘若墓葬不夠講究、藏寶不夠妥當同樣也無法留存至今。

三星堆明顯就不是普通墓葬(無人骨),也不是所謂的祭祀坑(無獸骨),而是洗劫來的贓物藏寶處,所以才堆積雜亂,甚至還有將珍貴文物直接扔下摔碎的情況,他們或許是準備把這些文物當廢銅賣,就像對人面方鼎的處理態度一般。

古代青銅器是珍稀物品,陶土磚瓦則保存不易,而絲帛木竹還容易腐壞,這是夏代文物考古困難的主因;到了商代迷信鬼神厚葬死者,才會發明這麼多墓葬講究,也才更有可能讓遺物保存完好至今。

西方學者不識「字」,將陶文視為『符號』,但古彝文認識「字」啊;此外,在陶器上刻字主要是為了識別,當然不似刻在木板竹片的文書。

為何當中國人口千萬帶甲百萬時,西方才恢復至壯士三百聯軍六千?就如同新疆維吾爾族是否遭到迫害,人口繁衍就是治水證據;為何中國的象形文字保留了下來,而古埃及文與楔形文字卻失傳了?良渚文化就是天災證明!

被洪水封存的良渚文化

古中國文字(如古彝文)沒有埃及文的藝術,也不似楔形文的簡約,但成熟度卻遠高於兩者,這麼成熟的文字哪來的?從文字發明到演化成熟要多久時間?那不正是《山海經》的原始作者伏羲氏嗎?以中國人的聰明,三千多年的時間足夠了。

文字成熟度不是藝術也未必簡單,而是更易記憶分辨更易使用擴充。

今日夏朝以前的考古發現通常採被動方式,也就是靠民眾意外發現的通報獲悉,如果想主動找到夏朝以前的文物呢?在此提供三個方向:

  • 黃河故道甚至黃河河床,每當黃河氾濫天災驟降,不少文物也勢必被封存。
  • 長江、黃河流域的湖泊底部,許多文物可能被沖積於湖底。
  • 青藏高原的「昆侖虛」,特別是黃河、長江源流附近。
《海內西經》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侖虛在伏羲氏時已被紀錄,在軒轅氏時已納如版圖,雖然青海省海拔在三千米以上,但在古代卻應該適合居住,因為當時的緯度較低,與黑齒國(良渚文化)同在熱帶,而「良渚文化」只是華夏文明的冰山一角。

始皇陵無疑是三代文物的最大藏寶處,包括九鼎在內的夏商傳國重寶,還有更加珍貴的黃老之學都盡在其中。

以現代技術挖始皇陵不是問題,但文物保存卻是大難題!可建立隔絕的環境,先鑽入地道放出機器人勘察,在外分析成分模擬如何保護,若能確保文物不受損壞就可以挖,反之就先不挖。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文明之眼《推背圖》第47象:約五百年後 讖曰:偃武修文,紫微星明,匹夫有責,一言為君 頌曰:無王無帝定乾坤,來自田間第一人;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