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惡的比較級與最高級:房慧真讀《血色大地》
作者|房慧真(作家)
➤機會與命運的輪盤轉動
上世紀30、40年代,機會與命運的輪盤轉動。選擇題一。時間:1939年冬天。地點:波蘭東南部的城市勒沃夫(Lwów)(註:現隸屬烏克蘭)。你是一名波蘭士兵,這年8月,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9月,德國從西邊入侵,蘇聯從東邊入侵,兩軍大會師於勒沃夫,無論如何你都是被征服的一方,不知要向哪邊投降?
➯ 🅰選項,向德軍投降。你曾聽聞遭俘的波蘭士兵,被德軍視為低等人,沒有資格享受戰俘的權利,逼迫他們脫去軍服,任意射殺。
➯ 🅱選項,紅軍那邊,承諾短暫審問後就會讓你們離開。一位士兵吟誦:「我們等著你,紅色瘟疫/等你來趕走黑死病。」
你選了🅱,搭上往東馳騁的火車,來到俄羅斯境內的柯澤爾斯克(Kozelsk)。你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菁英,不是職業軍人,是後備軍人,你讀過《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你宛如朝聖一樣來到這個地點,儘管你踏不出戰俘營一步。紅軍擄獲10萬波蘭戰俘,釋放所有士兵,留下軍官。
和你一起的4000多名波蘭軍官,有醫生律師法官大學教授。蘇聯人准許你們寫信回家,你有點放心,蘇聯人不阻止你們這些高知識分子聚在一起談詩論藝,你想,回家的日子應該不遠了。隔年4月,春臨大地,你們再度搭上火車,往西邊去,你終於放心了,因為往西就不會是西伯利亞勞改營,你們在白俄羅斯邊境的小站下車,被帶往卡廷森林槍殺(註)。
註:史稱卡廷大屠殺(zbrodnia katyńska)。1940年4月至5月間,蘇聯祕密警察對蘇聯入侵波蘭時俘虜的波蘭戰俘、知識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務員進行的有組織大屠殺。遇害人數估計約為22,000人。
蘇聯記者作家瓦西里.格羅斯曼說:「每個人也只能搭火車前往集中營一次。一切都在流動,一切都在變化。」你葬身於森林深處的亂葬崗,沒搭上往西伯利亞針葉林的火車,你的妻兒卻搭上了,當初允許你們這些軍官寫信回家,就是為了蒐集姓名與地址,蘇聯政府聯絡你的妻兒,欺騙他們搭上火車與你團聚,實則驅逐流放。史達林欺騙人的還不只這一遭,還打算栽贓卡廷屠殺案給一起瓜分波蘭的德國。真相,要等史達林去世,戰後好久以後才會大白。
機會與命運的輪盤再次轉動。選擇題二。時間:1941年。地點:中歐猶太人文化重鎮切爾諾夫策(Chernivtsi),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故鄉,一戰前隸屬奧匈帝國,戰後帝國解體,畫歸羅馬尼亞。羅馬尼亞統治時期已開始打壓猶太人,策蘭的猶太人身分讓他無法在本地上大學。1940年,依照《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所畫下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界線」,紅軍占領切爾諾夫策。1941年6月13日,3800人被捕(其中70%是猶太人),搭上往東的列車流放到西伯利亞。往猶太人頭上安的罪名有資本家、地主、猶太復國主義者。隨著這批大流放,一群猶太大學生為了逃離希特勒,自願向東前往蘇聯境內,其中有策蘭的幾位好朋友。
➯ 🅰選項,搭上往東的列車,進入有盧比揚卡監獄和科雷馬勞改營(註)的國度,有繼續遭受種族清洗或被流放的可能。
註:分別代指蘇聯的情報機構KGB與古拉格集中營
➯ � 選項,像策蘭和大部分猶太人一樣,留在原地賭一把,經歷了蘇占時期的暴虐,也許「文明」的德國人會斯文一點?
6月21日,德國對蘇聯宣戰,獨裁者揚.安東內斯庫領導的羅馬尼亞軍隊也向蘇聯宣戰,與德國結成同盟,開始一連串迫害猶太人的政策。策蘭和雙親先是被關進猶太隔離區,再送往不同的集中營。策蘭發配到羅馬尼亞人管轄的勞動營做苦工,策蘭的父母運氣不佳,轉往布格河以東,屬德國勢力範圍的烏克蘭總督府,在那裡的集中營等著他們的是黨衛軍,無人生還。
策蘭為死在集中營的母親寫了一首詩:〈現在落雪了,母親,在烏克蘭〉。策蘭父母進入的就是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定義下的「血色大地」。
「血色大地」有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時間是1933年至1945年,從1933年史達林集體化錯誤政策下所導致的烏克蘭大饑荒開始,到1945年二戰結束。空間指的是以1939年《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所畫下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界線」,以此為中心所涵蓋的俄羅斯以西、德國以東的地域,包括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
這是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戰時經歷「雙重占領」的歐洲。史奈德想要問:究竟如何在同一段時間的同一塊地方,兩大強權殺害了共計1400萬人?1933到1945年橫跨二戰,史奈德將兵戎之禍,戰場上兩軍對陣的死傷人數排除出去,這1400萬人是遭到兩方政府刻意謀殺的「平民」。戰爭在血色大地上,是推波助瀾的助力,而非主角。
➤集中營與勞改營之外的血色大地
希特勒與史達林各有各的殘忍,前者有納粹集中營,後者有古拉格勞改營,在大眾的觀感中,此兩項最足以代表這兩個混世魔王的邪惡所在。在《血色大地》一書中,史奈德將兩人相提並論,卻想要破除兩種固化為象徵符碼的「成見」:一是集中營被認為是大規模屠殺歐洲猶太人的所在。二是勞改營是蘇聯極權體制殺戮最多的機制。
納粹這方,二戰尾聲,英美聯軍解放德國境內的貝爾森、達豪等集中營,對親眼所見彷彿骷髏的猶太人「驚駭莫名」。德國境內的集中營都是勞動營,納粹把更「骯髒」更黑暗更不能見光的滅絕營都建在德國境外的東邊,例如位於波蘭的奧斯威辛、特雷布林卡、索比堡、貝烏熱茨、海烏姆諾與馬伊達內克等滅絕營,見證的是從東線反攻的紅軍。史達林不喜歡強調猶太人的犧牲,因為那會稀釋二戰期間蘇聯公民的受難程度,滅絕營的真相在蘇聯解體之前,長久遮蓋於鐵幕之後。
史奈德強調,多數猶太人被殺,發生在德國集中營以外的亂葬坑與死亡工廠(滅絕營)。100萬人在德國集中營做苦工死去,但死於德國以東的滅絕營毒氣室,以及被槍殺、餓死的受害者有1000多萬人。這1000多萬人並非全都是猶太人,除了500多萬猶太人,還包括300多萬蘇聯戰俘、100多萬遭德軍圍困餓死的平民,以及在報復行動槍殺的近百萬平民(大多為白俄羅斯與波蘭人)。猶太人與非猶太人的比例大約為一比一。
蘇聯這方,受害最深的地方也不在俄國境內。1933年至1945年,古拉格勞改營死了100多萬人,但在古拉格之外,蘇聯統治下被槍殺或餓死的有600萬人。史奈德指出,其中400萬死於血色大地。400萬加上納粹德國的1000萬,合計1400萬,共同織染出「血色大地」。
1400萬的數字很驚人,但史奈德覺得更重要的是:「還原每個人的個體性,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
史奈德說:「德國蓋在血色大地以西的勞動集中營,以及蘇聯蓋在血色大地以東的古拉格勞改營,共同投射出深淺不一的灰色陰影,導致很長一段時間世人看不到血色大地的真正黑暗。」
在血色大地上,還有一種命運,是厄運彷彿俄羅斯娃娃一層套一層,歷史層層相套,遭受雙邊迫害,是選都沒得選的下下籤,厄運中的極致厄運。史奈德說,血色大地上的死法,以餓死為最多,其次才是槍殺、毒氣。有一種命運是在大饑荒好不容易倖存下來,在8年後的戰爭中又被餓死,「1933年沒有被史達林餓死的烏克蘭小孩,長大後成了蘇聯戰俘,餓死在1941年的希特勒戰俘營裡。」
血色大地的起始,很諷刺地是來自一場空前絕後的超級大豐收。烏克蘭的黑土肥沃,有歐洲糧倉之稱。1930年這一年,春麥盛產大豐收,成了天花板頂端的高標,此後的集體化進程,都要以此為上繳標準。隔年上繳不足,來自城市的年輕共產黨員搜刮最後一點餘糧,連來年播種的種子都拿走。
國內大饑荒正餓死幾百萬人,此時的蘇聯仍出口糧食,史達林不願收回命令、降低上繳標準,因為這樣就是承認自身錯誤,他甚至將瀕臨死亡邊緣的烏克蘭農民扭曲為加害者,說他們是有二心的民族主義者。烏克蘭像是一座四周都是瞭望塔,邊境封鎖的超大型集中營。1933年夏天,稚嫩的十來歲少年少女站在瞭望塔上監視成人,所有的小孩都有責任舉報自己的父母偷藏一口糧食。
史奈德在《血色大地》多次提到蘇聯作家瓦西里‧格羅斯曼。格羅斯曼的個人經歷,最足以說明在這一特殊時空之下,雙重迫害、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法。格羅斯曼1905年生於烏克蘭別爾基切夫(Berdychiv),在二戰期間曾擔任蘇聯《紅星報》的戰地隨軍記者。1944年,他隨著蘇軍來到華沙附近的特雷布林卡,寫下〈特雷布林卡地獄〉,是世界上第一篇揭露納粹滅絕營真相的文章。
1953年2月,史達林終於將矛頭對準蘇聯猶太人,格羅斯曼也遭受威脅。3月初史達林去世,格羅斯曼逃過一劫,才能在1960年完成長篇小說《生活與命運》。這是一本來自鐵幕後面,極少數能同時描寫希特勒與史達林極權體制的文學作品,此書塵封多年,1988年才能在蘇聯出版。
➤互為鏡像,相輔相成的屠夫
格羅斯曼在《生活與命運》寫到二戰時期的蘇聯戰俘莫斯托夫,他是根正苗紅的老布爾什維克,在戰俘營遭遇昔日死敵孟什維克,和這樣的「叛徒」、「人民公敵」講話,都覺得有辱自己的身分。無論是布爾什維克還是孟什維克,紅軍或白軍,在納粹眼裡都是低賤人種的斯拉夫戰俘。
莫斯托夫知道自己居然要幫忙建造毒氣室,忍不住說:「法西斯主義這樣慘無人道,我真不能想像。」另一位孟什維克戰俘忍不住諷刺他:「您還有什麼驚奇的!您對恐怖手段早該習慣了吧!」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1937年的史達林大清洗,莫斯托夫都覺得這是正常的「歷史進程」,史達林就是今日的列寧。那偉大的社會改革,沒收富農的土地,邁向重工業發展,都是必要的。
《生活與命運》最精彩的不是蘇共紅軍白軍的同中求異,而是蘇聯戰俘與德國納粹的異中求同。莫斯托夫被提領審訊,他順著鋪設紅地毯的長廊走去,「一盞盞透明的鬱金香形小燈,燈罩裡透出柔和的、寧靜的燈光。」來到當地黨衛軍最高長官利斯少校的辦公室。利斯審訊莫斯托夫時不需翻譯,因為他原是里加市(今隸屬拉脫維亞)的德裔,精通俄語。
莫斯托夫心想,終於來到屠宰場屠夫的辦公室,卻這麼寧靜祥和。他盯著利斯的臉,在德軍對蘇聯發動戰爭前,利斯在蘇聯管轄下的里加也算是蘇聯公民。利斯的母語是德語,俄語雖說得流利,卻沒有生活氣息,冷冰冰的,公事公辦。利斯操使著冰冷流利的俄語,一字一句,都像冰錐一般鑿進莫斯托夫的內心。
在我們面對面互相看著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仇恨的面孔,我們是在照鏡子。這是我們時代的悲劇。難道您沒有在我們身上看到你們自己,看到你們的意志?……您以為,您是在痛恨我們,但這是表象,實際上您是透過恨我們恨你們自己。
如果不是戰爭,如果我們的集中營裡關的不是戰俘,這些集中營裡會是一些什麼人呢?如果不是戰爭的話,我們的集中營裡關的會是黨的敵人、人民的敵人。你熟悉的一些人現在就在你們的勞改營裡。如果在和平時期,我們的帝國保安局也會把你們的犯人關進德國的監獄,我們絕不會釋放的。你們的犯人,也就是我們的犯人。
今天我們對猶太人的仇恨使你們害怕。也許,明天你們就要採取我們的經驗。到後天,我們就會顯得很寬鬆了。……我真不懂,你們實行恐怖政策殺了幾百萬人,全世界竟只有我們德國人能理解:應該這樣!完全正確!您一定要理解,就像我理解你們一樣。
一些人看到我們就害怕,難道看到你們就喜歡,就對你們抱著希望嗎?請您相信吧,看到我們害怕的人,看到你們也害怕。
「審訊」的最後,利斯恭恭敬敬地對他鞠躬,喊他老師:「你們時時刻刻教導我們,也時時刻刻向我們學習。」莫托斯夫突然浮現一個可怕的想法:「萬一這個德國人說的不是假話,而是實在話呢?」這個由原本對立的鏡像所折射出的「真實」,令莫托斯夫不寒而慄,動搖信念,開始「懷疑」,懷疑史達林,懷疑發生在30年代大饑荒與大清洗的正當性。
橫陳在莫托斯夫面前的命運可能有三種。第一,會在建造好毒氣室後因飢餓受凍倒下,成為那300萬被折磨至死的蘇聯戰俘之一,每一個數字後面,都有一個面孔。
第二,莫托斯夫如果倖存下來,回到俄羅斯,也難逃清算處決的命運。史達林在1941年宣布,蘇聯士兵若淪為戰俘,一律視為逃兵,家人將遭逮捕。史達林說到做到,他的兒子遭德軍俘虜後,他逮捕自己的媳婦。
莫托斯夫還有第三種可能的命運,不必成為那些餓死凍死的300萬之一,也不必回國遭受清算。他將被挑選出來,加入納粹成為輔警,送往盧布林附近的特拉夫尼基訓練營。日後「特拉夫尼基」(Trawniki)將會成為集中營裡的專有名詞,用來指稱非德國人的斯拉夫集中營警衛。他們會在受訓後被派往滅絕營工作,例如波蘭占領區的特雷布林卡、索比堡、貝烏熱茨,幫忙納粹殺害數以百萬猶太人。
鏡子的另一邊,該怎麼理解像利斯這樣的納粹協力者?利斯的原型人物或許是拉脫維亞民兵組織——阿拉斯特遣隊的首領維克多.阿拉斯(Viktor Arajs),1910年生於帝俄,母親為德裔,父親在十月革命遭蘇聯壓迫。
1932年,阿拉斯在一戰後獨立的拉脫維亞進入法學院就讀,兩年後為了生計加入警隊。1940年蘇聯占領併吞拉脫維亞後,為了迎合當局的意識形態,他在履歷中特別強調出身微寒。蘇聯占領短短一年後,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撤離,他在德軍抵達後,聯絡上特別行動隊指揮官的隨行翻譯(來自拉脫維亞的德國人),阿拉斯和他們合流,把猶太人關進里加的猶太教會堂放火活活燒死。
以阿拉斯為首的在地「輔警」,來源多重,有先前與蘇聯合作的通敵者,想藉此洗刷汙名,也有對蘇聯統治心懷怨恨的人,比方一位成員曾目睹雙親被蘇聯流放。特遣隊精心挑選的劊子手多來自於曾遭蘇聯壓迫清洗的家庭。
在血色大地,輔警成了殺害猶太人的主力,一則因為納粹「猶太布爾什維克」的宣傳,猶太人要為蘇聯共產主義的殘暴負責。史奈德說:「猶太人遭到大規模殺害的地方,都是蘇共先前派員抵達、權威剛建立不久之處;蘇聯的壓迫性國家機器才在先前幾個月逮捕、槍斃和驅逐流放了許多人。也就是說,這種納粹化其實是蘇、德兩方面合作的結果:在的確存在的蘇聯暴行之上,納粹進行了他們想要的詮釋。」
在二戰期間的雙重占領區,史達林與希特勒互為鏡像,相輔相成,始釀成「血色大地」。在當時能看透這一點的知識分子,極為稀少。在東方鐵幕之後有瓦西里.格羅斯曼,在西方只有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歐威爾早在30年代採訪西班牙內戰、近身觀察史達林所遙控的共黨人士間的悽慘內鬥屠殺時,就得出了一個結論:並非只有法西斯才是敵人。
從德、蘇簽訂互不侵犯的協定,到德國對蘇聯宣戰,都為大屠殺添柴加薪。為挪出生存空間,希特勒原先的設定是把猶太人往東驅逐。1940年1月,德國正式請求把歐洲的猶太人都送往蘇聯,史達林沒有答應。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兩國撕破臉,猶太人的去處成了死局。史奈德說:「這天所開啟的,是一場無法定義的大災禍。」
➤重中之重:烏克蘭
在這塊血色大地上,史奈德指出,烏克蘭的災難是重中之重,「史達林與希特勒執政期間,在我所謂的血色大地上,烏克蘭是最多人遇害的地方,而且無論在歐洲或在全世界,都沒有哪裡跟烏克蘭一樣有那麼多人死於非命。」
史達林錯誤政策下所導致的大饑荒,希特勒有樣學樣。40年代蘇聯出口到德國與西歐的糧食有90%來自烏克蘭,希特勒當然清楚,奪取烏克蘭,等於就獲得一源源不絕的麵包籃。納粹1941年5月定調「大饑荒計畫」,為了餵飽德國大軍和西歐的德國民眾,就不能讓烏克蘭人「浪費糧食」,必須把他們餓死。德軍東征的三隊國防軍,其中兩隊均劍指烏克蘭,要盡快奪取當地的食物。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普丁自認師出有名,以「去納粹化」、「反法西斯」、「預防猶太大屠殺重演」的名義發動戰爭。
基輔西北方的小鎮布查(Bucha),俄羅斯軍人槍殺、凌虐、強姦毫無抵抗能力的平民,血色大地彷彿成了歷史的複寫紙。近來網路上廣傳「布查大屠殺」的影像,平民被反綁雙手,從後腦射殺,這和1937年的史達林大清洗、二戰時的卡廷森林慘案的行刑式槍決模式雷同。
1941年11月,納粹槍殺大批蘇聯戰俘,也襲用同樣的行刑方式,只不過更會偽裝:戰俘發覺置身保健室,身邊都是穿白袍的人,偽裝成醫生的黨衛軍叫戰俘靠牆站好,要量身高。那道牆上有一條橫向的切口,正是成年男子的後腦高度。
2022年春天,BBC採訪一位30來歲的基輔居民安東妮亞,她逃難時所帶的東西不是急救箱,而是保險套還有事後避孕藥。她說:「我媽媽試圖讓我放心,『這不是那樣的戰爭,那種戰爭已經不存在了,它們來自老電影。』我成為女性主義者8年,我默默地哭了,因為所有的戰爭都是像這樣。」●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作者: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譯者:陳榮彬、劉維人
出版:衛城出版
作者簡介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耶魯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維也納人文科學研究院終身研究員,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東歐現代史,精通十種歐洲語言。
2010年出版《血色之地》後獲頒德國漢娜.鄂蘭獎章(最佳政治思想類著作)、德國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獎、愛默生人文獎等殊榮。史奈德本人亦曾獲波蘭最高學術榮譽的科學基金會獎、捷克哈維爾基金會跨學科遠見獎、烏克蘭安東諾維奇獎、荷蘭奧斯威辛倖存者協會獎、美國卡內基基金會獎,以及德國、法國與比利時等多項國際獎項肯定。
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出版多本備受各界稱譽的著作,包括總結極權獨裁歷史教訓的暢銷書《暴政》、探討美國醫療人權議題的《重病的美國》、與歐洲史巨擘東尼.賈德合寫的《想想20世紀》,以及聚焦波蘭與立陶宛等東歐國家如何打造現代共同體的近代史專著《民族重建》(即將由衛城出版)
譯者簡介
陳榮彬
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2018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近六十種,近年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海明威《戰地鐘聲》等經典小說,布考斯基詩集《愛是來自地獄的狗》,以及重量級史學作品《追尋現代中國》、《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四十一、四十三屆金鼎獎評審。負責翻譯本書正文。
劉維人
自由譯者。譯作集中在當代民主、政經制度等議題,如《反民主》、《暴政》、《修詞的陷阱》、《北歐不是神話》等。負責翻譯本書作者序、附錄與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