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崑曲×能劇×歌劇 影像與肖像的時代紀錄

鄒頌華
·
·
IPFS
·
【專題籽:周末藝遊】多媒體舞台演出《肖像曲》的宣傳單張如是寫道:「從影像延伸舞台的混種紀錄歌劇」。這句耐人尋味的句子背後,是兩位難以歸類的導演的搞作──一位是紀錄片導演卓翔,另一位是音樂人許敖山。他們從電影跳進劇場,又用音樂抓住影像,誓要在舞台上令過去與現在式重叠,譜出觀照眾生的《肖像曲》。原文載於2018年4月21日《蘋果日報》
紀錄片導演卓翔(左)和音樂人許敖山拒絕被定型,炮製出元素混雜、難以歸類的《肖像曲》。

【專題籽 周末藝遊】多媒體舞台演出《肖像曲》的宣傳單張如是寫道:「從影像延伸舞台的混種紀錄歌劇」。這句耐人尋味的句子背後,是兩位難以歸類的導演的搞作──一位是紀錄片導演卓翔,另一位是音樂人許敖山。他們從電影跳進劇場,又用音樂抓住影像,誓要在舞台上令過去與現在式重叠,譜出觀照眾生的《肖像曲》。

六年前,卓翔首部長篇紀錄片《乾旦路》,平地一聲雷,記下粵劇中鮮為人知的乾旦故事。至2016年,他再下一城,拍下《一個武生》。如今他又遇上了日本能劇界少有的女演員鵜澤光,他看中的,都是傳統藝術中,在性別角色徘徊的邊緣人。

《一個武生》中的楊陽。

「傳統表演藝術的演員面對一種宿命,就是明知路難行,也要走下去,因此我好想知道他們何以活出這樣的生命。在香港粵劇界中,由男(乾)演員當旦(女)角,只有寥寥數人,他們未能躋身主流戲班。而在崑曲中,許多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武生的出場機會根本不多,而且通常要演一些戰死沙場的悲劇角色,可以看到是沒有出路的。《一個武生》的主角楊陽,正是面對這個困局。今次拍鵜澤光也一樣,日本能劇傳統以來也是男性主導,鵜澤光的女性身份令她的藝術命途變得曲折,而她一開始已知道仍要投身這一行,為甚麼?這些舞台上的『邊緣人』,既在守傳統,又試圖突破一些東西。他們的故事看似遙遠,但其實,又何嘗不是許多藝術家掙扎求存的倒影?」

《肖像曲》的主角之一鵜澤光,是能劇界中少數的女演員。

舞台上把現在與過去重叠

紀錄片是過去的寫照,而舞台上發生的,是現在式。要令過去與現在同時展現在眼前,卓翔說,《肖像曲》就是要把劇場變成紀錄當下的一刻。

「《一個武生》的結尾是三年前楊陽的狀況,而鵜澤光這刻就在台上,你將見證她在跨越一些傳統,而我們就用一個3D空間去紀錄這個時刻。在這個空間內,許多事情都是混雜而成的。現在很多人認為傳統就是傳統,能容納實驗的空間越來越少,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習慣要知道一切才肯去試的時代。但有趣的事,被視為很傳統的粵劇,其實在五十年代已很有實驗性質,有使用西方樂器,甚至用中國樂器去演西方音樂。今次這個作品,其實是延續實驗的精神,要有更多的混種,才能產生更多新品種作品,甚至可以繼續變種。」卓翔拒絕劇透,另一位導演許敖山的補充就為《肖像曲》更添想像空間。

Olivia Salvadori既是女高音,也參與很多實驗聲樂演出。

受傳統音樂訓練的許敖山,曾在演藝學院修讀現代音樂,既用傳統樂器去創作,在電子音樂領域也是位人物,入夜後又去打碟。他以往的作品,既實驗亦混種,看過多媒體歌劇《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和舞蹈演出《慾.望.西.九》就會知道許敖山的音樂難以歸類。

不過,對許敖山而言,《肖像曲》是「歌劇」,但又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三年前我做過一個『電影歌劇』《1984》,做完後就想嘗試做『紀錄歌劇』。《一個武生》的配樂是我負責的,我由這個做切入點,再找來女高音兼當代聲樂藝術家Olivia Salvadori,並選了一些經典的歌劇曲目,那些歌既有本身的故事,但也能代表楊陽和鵜澤光的處境,是經典加真實的呈現。」

音樂人許敖山為《肖像曲》譜出不一樣的歌劇。

加入次文化Vaporwave

既然是許敖山的「歌劇」,當然不會只有普契尼,他在劇場內還加入了蒸汽音樂(Vaporwave)。

「Vaporwave是七、八年前在網上開始流行的拼貼手法,結合了影像與音樂,而這些音樂很多是『虛構』的,當中有大量製造者自己想像出來的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流行文化元素,而且用上螢光粉紫系的色調,就是今天facebook post有色背景常見的顏色。Vaporwave當時的出現是要批判流行文化,後來卻反過來影響了主流,我們用了也不自知。我想把歌劇和這些次文化拉近一點,也讓假與真同台演出。」

演員看着自己的肖像,是台上和台下的自己,是別人和自己的人生,也是虛擬與現實的對話。卓翔補充:「從前人類只能透過肖像畫來記下一個人的存在,肖像紀錄了人的生活、狀態與歷史。而崑曲、能劇、歌劇這些音樂藝術,同樣紀錄古人的生活狀態。我們以歌曲紀錄肖像,記下的不只是人的樣貌與聲音,而是時代,甚至更多。」

《肖像曲》中用上大量Vaporwave迷幻而漸變的螢光色調。

肖像曲

日期:4月27至29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票價:$270

查詢:http://www.orleanlaiproject.net


採訪:鄒頌華

攝影:徐振國(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文載於2018年4月21日《蘋果日報》

訂閱贊助: https://liker.land/learnedfriend/civic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鄒頌華香港人,平時寫字、撚貓、行墳場。曾為BBC中文網專欄作者,寫過十年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修習瑜伽、茶道(裏千家)和花道(池坊)。暫時這裡先放一些已發表但在網絡上較難讀到的文章。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始於銅鑼灣的香港聖約翰救傷隊

漫遊京都廢墟

銅鑼灣有個咖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