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IDAL嚴毅昇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連貫日記 台北國際書展

CIDAL嚴毅昇
·
·

很喜歡今年國際書展主題「波蘭」展場的設計方式和一些安排,沒有很繁複或高創意,但就是很清楚的可以讓人好好看展,其中有一區放的是波蘭藝術家的繪本插畫海報,另外一區是用一道牆陳列波蘭史上幾位重要作家,其中簡介作家個人的出版經歷,去串聯波蘭從共產體制到瓦解、曾受普魯士與奧匈帝國統治的政治歷史。1900-2018年之間,諾貝爾文學獎目前有五位波蘭得主,其中包含最具知名度的辛波絲卡。



在其中一天的活動中,我吃到波蘭的餃子,竟然是甜的,聽說分享者說有波蘭人在台中開餐廳,有機會可以去吃吃看特別的味道。

展位除了展出文學作品與波蘭藝術家插畫、蕭邦樂譜、傳教士的手稿、埃及紙莎草紙書籍等收藏,也結合了影視,《獵魔士》的打卡牆吸引不少觀眾、讀者的互動,顧及兒童也有許多波蘭繪本和童書販售,結帳櫃檯放著一套《奇士勞斯基三色三部曲》DVD,不說我都不知道原來他和蕭邦都是波蘭裔。


其中一日,經過臺北國際書展其中一個展位:「真相和解‧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特別繞過去看了一下展覽的內容,其中也有在網路上的資訊看到4場講座都請了重要的學者談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原轉‧Sbalay的粉絲專頁有線上直播和錄影)


但是看到展區上的書籍時,我有一種感受,我和幾位朋友聊到「展區上面的書僅供翻閱」這件事,不能現場購買,必須要到「五南出版社」的展位才能購買,這其實對於來看展、瞭解議題的讀者來說還蠻不直覺的。


另一點來說,也很明白為什麼原民會沒有放原住民族文學的書在展位,因為或許會和重點的「轉型正義」書籍較為沒有關聯性,但是(但是來了?)長年讓我感受到的一種微妙現象是,其他族群在談轉型正義、殖民歷史的時候會很重視文學、歷史文本中再現的空間,以及特定人物與故事文本的展現,進而帶入議題,有一種軟性空間的輸出。像是賴和、葉石濤、楊逵這些台灣文學中,經歷過政權迫害的人物故事,或他們書寫的故事,使我們更容易明白過去歷史的傷痕所在。


但原民會在這方面的著墨,好像比較沒有去推動這樣的連結的觀念,其實有一些敘述原住民族被殖民歷史、白色恐怖,以及有關注到原住民族社會運動的文學作品也應該一起被納入討論。


將轉型正義的歷史、法律和文學面切分的很細碎,其實意義不大。比較沒有注重將文本轉作現代療癒的層面,在故事作為一種思緒工具的運用上,相對弱勢。


也覺得還蠻神奇的,原民會沒有跟山海文化雜誌社合作,原住民族文學的書籍曝光在臺北國際書展偏低,「把販售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相關的書籍與知識的權力交由他人,自己的展位除了講座以外僅有短短一週的展覽功能」(我是清楚公部門不能販書,但可以菸酒公賣局這種怪事的),這是讓我覺得很可惜的事。

逛書展一年比一年越來越節制,然後推坑別人買更多書。但平常就比別人常買書,好像也沒有比較好。右上角是和昨日書店買的《巨大的謎語》,剛好今天到貨,一起記錄。最近動了買電子閱讀器的念頭,考慮等荷包較寬裕之後購入部分電子版,或許會開始「清理書櫃」,釋出紙本吧~給自己多一點新鮮氧氣的空間。


今年在書展買了:

《白色畫像》

《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

《集合的掩體》

《藝術寫作》

《日子伸出利爪我用隕石磨牙》

《緬甸,最後一搏》

《夢或者無明》

《直到夜色溫柔》

揹去書展簽名的書,比現場買的書還多!

特別鳴謝今年一起逛展、聽講座的朋友們。

2023年國際書展主題紀念品(波蘭)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