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甄嬛傳
今年農曆年連假期間,八大電視在Youtube直播「後宮甄嬛傳」,引起一陣話題,2月6日週日晚上最後一集播送的時候,甚至同時有超過15,000人在線上觀看。
「後宮甄嬛傳」2012年在中國及台灣首播,說來已經是10年前的往事,但台灣人對「後宮甄嬛傳」的熱愛似乎未曾稍減,衍生大量迷因,裡面諸多台詞也蔚成金句,除卻華妃那句「賤人就是矯情」外,其他宮鬥場景與對話也成為台灣網友慣常引用的內容。我甚至私心認為,「後宮甄嬛傳」在台灣網路環境中,已然取代周星馳90年代的電影,成為新一代的共同記憶。就算未曾趕上2012年的觀看風潮,但Youtube恆常有「後宮甄嬛傳」全集可以隨時「複習」,使「後宮甄嬛傳」歷久不衰,幾乎成為台灣最成功的中國清宮劇。
我甚至覺得,「後宮甄嬛傳」是中國清宮劇的高峰。中國連續劇中的清宮劇承襲港台兩地而來,這種宮鬥內容更是香港原創,一般都以TVB的「金枝慾孽」為開端。後來中國也開始製演宮鬥內容,「後宮甄嬛傳」可以說是中國脫胎自香港而「青出於藍」,當中主演皇后的蔡少芬,也是因為這緣由紅遍中港的典型例子。
但在此之後,因為中國刻意壓制這類戲劇的發展,即使後來的清宮劇製作經費更高、美術更為細緻,整體而言已不如「後宮甄嬛傳」那樣好看。像被視為續集的「如懿傳」,雖然集數更多,劇情更複雜,美術也更考究,我卻覺得整體不如「後宮甄嬛傳」。其他如「延禧攻略」等劇,就更等而下之。
對我而言,近幾年的中國古裝連續劇,除了「後宮甄嬛傳」之外,就只有「瑯琊榜」有類似的吸引力。不過「瑯琊榜」是架空時空,主角梅長蘇又是全才全能的設定,過於虛幻,不如「後宮甄嬛傳」那般深刻。而其他古裝戲,囿於識見,至少就我所看過的,劇情內容都讓我興致缺缺。這或許也可側面反映出中國政府對戲劇內容的箝制,在限定內容與重重審核下,就算有資金與企圖,也無法有深刻的作品。
中國的清宮劇或云歷史劇,曾在台灣非常走紅,從早年的「雍正王朝」、「康熙大帝」這類正史走向,或是「宰相劉羅鍋」、「康熙傳奇」等鄉野奇譚式的連續劇,在台灣都有不少擁護者。但隨著網路發展,開始拿網路小說作IP改編後,中國清宮劇開始出現一段光怪陸離的日子,整體水準彷彿掉了一大截。這樣的情況似乎到了「後宮甄嬛傳」之後才稍微緩和下來,但這幾年又開始另一種專走流量明星噱頭的發展模式,似乎中國的影視圈很難看到良性循環,大家好像看到什麼方式可以賺快錢,就一窩蜂的往那裏去。
這讓我想到過去台灣電影的一段虛胖的時期,在台灣經濟開始發展之初,以瓊瑤電影為主的「三廳電影」曾備受歡迎,男女主角只需要穿著華服,在客廳、舞廳、哪啡廳三處場景轉來轉去,用拗口冗長的台詞談情說愛,就可以有大把票房。這種架構單純、情節單一的電影,雖然捧紅了二秦二林等電影明星,但對台灣電影毫無助益,在香港電影跟好萊塢電影夾擊下,台灣電影很快衰微,這谷底一直到2007年』海角七號」衝出破億票房後,台灣電影才重新有比較多的波紋。
若把「三廳電影」的操作手法規模放大,我覺得就跟中國的連續劇現狀大同小異,只是相較於台灣,中國的資金可以燒比較久。「後宮甄嬛傳」終究是可遇不可求,就像要在限制重重的中國輿論中聽到一兩句真話那樣,與其稱積累,不如說是漏網之魚,讓台灣把「後宮甄嬛傳」當成宛如傳奇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