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考」到底是什麼?(WTF is Critical Thinking?)
前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很常看見Criti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這幾個字出現在各種地方,舉凡像是:各種高大上的 Job Requirement 中、批評台灣教育制度時的文章、聽起來很菁英的社團招生標準。但是,從來沒有人真的向我解釋過什麼是 Critical Thinking?對我來說,這兩個字的意義似乎就只是指很會思考的意思(這是什麼廢話到底?)。
也因此在我去年在馬來西亞新山的書店時,買了一本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推薦的一本書:「學會提問 — 批判性思維指南(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整本頁數不多才兩百多頁,但潛顯易懂而且每章後面會有一些小練習和參考的思考方向,讓自己有許多實際演練的機會去練習書中教授的觀念。
整體還蠻推薦的(除了有些中文翻的不太連貫,聽說直接看英文版反而比較流暢),台灣也有出版社出版(但因為沒看過台灣版的翻譯,所以不確定翻譯品質如何),書名是《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全球長銷40年】美國大學邏輯思辨聖經》,博客來可以點這。
一、什麼是 Critical Thinking?:關鍵在於提出關鍵問題。
究竟什麼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呢)?如果我們查看 Cambridge Dictionary 對於 Critical Thinking 的定義,Critical Thinking 的定義其實是—“the process of thinking carefully about a subject or idea, without allowing feelings or opinions to affect you” 。
我認為此概念想強調的與 Critical Thinking 最常見的中文譯法「批判性思考」相差甚遠,中文譯作批判性思考讓人以為 Critical Thinking 的核心概念為針對想法進行「批判」而非「謹慎」的針對想法思考,所以我認為 Critical Thinking 更直觀更符合原意的中文譯法應為「明辨性思維」。
大家可能會好奇,如果這本書要講的是 Critical Thinking,為什麼書名主標要取名為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呢?簡單來說,因為針對一個想法或是論點「提出問題」,將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去「Think Carefully without allowing feelings opinions to affect you」,也因此提出問題變成具備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的必備條件之一。
又為什麼提出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的 Critial Thinking能力呢?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根據主觀的想法、價值觀、偏見結合能搜集到的客觀的數據,生產出各式各樣的言論、主張或是論點。如果我們無法學會在閱讀他人論點的同時,心中產生各式各樣的提問的話,我們就很難從各式各樣的言論中,分辨出什麼是比較可信的?什麼又是比較不可信的?
而閱讀時是否具備問問題的意識,也跟我們是如何消化這些論點的方式息息相關,而消化論點的方式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海綿式思維,另一種則是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意指你盡量吸收閱讀到的論點、知識或是資訊,將重點擺在盡力瞭解作者的論證過程,但不對其作出評論。這樣的吸收模式並無不妥,但當這種吸收模式的人面對拔山倒樹迎面而來的眾說紛紜時,會因為其並沒有針對論點作出評論的習慣,導致他們無法針對不同立場的立論做出取捨。
而淘金式思維,則更偏向主動式閱讀,帶著態度及疑問心情去閱讀論點和主張,哪邊是有可能不可信的地方呢?哪邊又是相對比較可信的部分?(究竟有什麼可以問的問題,將於下文中介紹)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你在跟作者進行辯論,透過心中提出的各式各樣問題,來幫助自己能找出對該論點最合理的看法。
特別想說明的是:在此並無暗指說「淘金式」思維比「海綿式」思維更好。兩者反而是相輔相成的,畢竟沒有知識的「海綿吸收」過,自然也無法具備能夠「淘」出價值的能力。只是在台灣教育體制之下,學生們在海綿式思維的部分其實都做得相當的好,比較缺乏的部分則是在淘金式思維的養成,也就是能否具備問問題的意識,甚至是能問出關鍵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作者在書中將 Critical Thinking 的能力分為三大面向,並都與「問問題」息息相關:
- 具備一套互相關聯且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意識
- 具備適當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 具備積極主動想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慾望
二、哪些問題可以算是關鍵性問題?
- 該篇文章究竟試圖要回答什麼問題?
在深入探討我們可以針對正在閱讀的文章時問什麼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思考的是該文章究竟是在寫什麼,這個最最最基本的問題。
一篇(論述型)文章通常由兩大部分構成,分別為:論題及論證,而論證可以再細分為理由及結論。
- 該篇文章所回答的論題是什麼?:
論題是指主要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或是爭議。而最常見的論題主要有兩種,分別為:描述性論題(Descriptive Issues)和規定性論題(Prescriptive Issues)。描述性論題通常是指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人/事/物是怎麼樣的存在?像是:政治大學國貿系師生素質如何?讀古文能不能幫助學生增進語文表達能力?而規定性論題牽涉到的更像是關於世界「應該」是怎麼樣的存在,跟對與錯、好與壞更直接相關,像是:教育部應不應該補助台灣高等教育學生學費?大麻應不應該在台灣合法化?台灣是否應該要有紅燈區?
- 該篇文章針對論題的論證(理由及結論)是什麼?:
文章結論意指該文章作者希望你接收到的立場/訊息/觀點。結論應當是逐步透過分析推展而來,如果作者直接塞給受眾結論而未陳述支撐其結論的理由,則多半只能稱之為該作者的 Mere Opinion。而理由是文章作者用來支撐或證明其結論的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這些理由都是構成作者推導出的最後結論是否值得相信/採納的基礎。
2.有哪些事情是該篇文章作者沒說清楚的?
在確認完文章作者究竟是回答了什麼問題(論題)?而文章作者的論證(結論+理由)是什麼之後?我們就要來思考還有什麼東西是文章作者沒說清楚或忽略掉的?
- 該篇文章作者的某些用字是否不明確/有模糊地帶?:
我們的語言使用極其複雜,即便我們對於詞彙意思有著大致的共識,但對於特定詞彙對於每人來說可能會具備不同的定義,特別是牽涉到抽象/形容詞這類的詞彙更有這種狀況存在,比如:自由、公平、幸福、成功。只有了解到該篇文章作者對於這些詞彙的定義,或是該篇文章作者會用哪些衡量指標去定義這些詞彙之後,你才能針對作者所提出的論證有客觀的解讀及評價。
我們特別要小心某些用字表面上雖看似是客觀的陳述,但實際上卻是非常煽動情緒的,這種詞彙的使用將會連帶地影響人的判斷。來看看下面這些例子,看你能不能感受出哪個用字比較情緒化?
- 全球暖化v.s氣候變遷
- 稅收寬免v.s稅收減免
- 死亡稅v.s遺產稅
通常政治人物也時常運用這種將情感化的政治語言來達到政治目的,像是使用:恢復、公平、改革、恐怖份子這類煽動情緒性的詞彙。
- 該篇文章作者闡述的某些論述是否需具備某些前提才成立?(如:價值觀假設/描述性假設)
有些理由跟推論是顯性的,作者會直接了當得將其理由跟推論秀在你面前。但有些理由跟推論卻是相當隱性的,通常是作者並未明說出來的一些假設或前提,這些假設通常會作為連接起某些理由跟結論之間的鴻溝。很常見的是關於「價值觀選擇的假設」。
比方說有一個人根據「是否應該興建核電廠?」這個論題提出他的簡單論證——「根本就不該建核電廠,因為核電廠裡那些危險的核廢料會污染環境」。做出這個論證的人,其背後隱而未宣的根本價值觀在於他在意環境保育大過於效率。
一個人對於價值觀的選擇通常不會明說,但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對一個人所產生的結論卻有著重大的影響。
3.文章作者的論證過程有沒有可能存在什麼問題?
- 該篇文章作者的論證謬誤有哪些?
常見的推理及論政謬誤有一大堆(如下),我相信曾經有在臉書筆戰過的人應該都很熟悉這些攻擊招式。這邊就不一一將每個定義列出來了,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查查看。
a.人生攻擊謬誤
b.滑坡謬誤
c.完美解決方案謬誤
d.偷換概念謬誤
e.訴諸公眾謬誤
f.訴諸可疑權威謬誤
g.訴諸情感
h.攻擊稻草人
…etc
- 作者提出的證據有多大的可信度/真實度?
被作者拿來當作理由的證據千奇百怪,有些是從自身經驗角度出發,可能是直覺、個人觀察、個人案例、當事人案例,又或者是經典的案例、類比,甚至是專家的意見、研究報告,都可能被當作是證據。但每個證據的可信程度可能就相差甚遠。
- 作者提出的理由真的是理由嗎?有沒有其他的替代原因?
- 有沒有其他被作者忽略的資訊?
- 如果根據作者的論證,這是可以合理得出的結論嗎?
三、所以我們學會 Critical Thinking 了,so what?
最後的最後,我們學會了 Critical Thinking 可以做什麼用呢?對於現在的各種議題討論具體的幫助是什麼呢?
在這個資訊爆炸又演算法當道的年代,同溫層的現象格外嚴重。每個人的想法和言論,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相關數據作為證據支持著他的意見。時常讓人懷疑究竟這世界到底還有沒有所謂的真相呢?我想,這本書所提供的關於 實踐 Critical Thinking 的方法,雖然無法直接跟各位說明究竟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假象,但卻讓我們可以訓練出能篩選出「哪些比較可能是真相?」、「哪些比較可能是唬爛?」的能力。
其精神就像哈佛校長 Jeremy Knowles 在哈佛新生演講中所說的一段話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t was to ensure that graduates can recognize when someone is talking rot.--Jeremy Knowles”
書中作者提到如果你使用上述 Critical Thinking 的方法只是為了要更加捍衛自己當前的看法,這是屬於弱勢批判性思維(Weak-Sense),你使用的目的是為了抵制和駁倒那些與你意見不同的人,為了看與你意見不同的人甘心服輸,實際上反而摧毀了能與他人一同討論該論題的空間。
相反的,強勢批判性思維(Strong-Sense)則是要求我們用提出關鍵性問題一視同仁地質疑一切主張,特別包括「我們的主張」,我們應該要強迫自己辯證我們的初始想法,我們才不會人云亦云,沈溺在自己的同溫層裡,造成整個論題討論的惡性循環,變成極端兩派的對立。
其他跟批判性思考有關的閱讀資料:
- 《批判性思考的養成》_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 《朱家安的批判性思考課缺了什麼?》_朱家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