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漫遊畫家
最近替五丁目在Facebook的粉絲專頁替換了大頭貼,使用的是Matters已經用一段時間的圖片,藉著這次機會來介紹這張大頭貼的來歷,以及背後所反映的時代背景。
百年前的漫遊畫家
在陳澄波、黃土水才剛從國語學校畢業,而林玉山、郭雪湖等臺灣畫家仍年幼的時代。臺灣的美術活動實際上是由一群來自日本的「漫遊畫家」所主導。這些遠離東京中央畫壇的書畫家,僅攜帶方便旅行的行囊、畫材,藉由1910年代逐漸通暢的國際航線。北至庫頁島、俄羅斯,西往朝鮮、中國、滿洲及蒙古;東去沖繩、帛琉與夏威夷,南抵香港、印尼、新加坡及印度。
臺灣新開地,未改隸以前,支那翰林學士及進士舉人,載筆來台打抽豐者,不乏其人。改隸後內地人書畫家紛如杳至,由鼓吹攀援之力,皆得捆載。(1)
坐落在東亞海道交通樞紐的臺灣,由於處在日本統治,便成為畫家們得以歇息、籌措旅費的活動據點。而臺灣的風光明媚,往往也讓這些畫家流連忘返。
如1918年,一群日本畫家從新聞得知,印度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發現壁畫。因此決定結伴前往出遊、參訪。旅途中經過了臺灣,然而其中有人突然生病,另一位畫家便決定留在臺灣照顧他,日子久了,畫家被臺灣的風光深深吸引,從此在台灣長住下來。他就是木下靜涯(1889-1988)。一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人撤離臺灣,他奉獻心力在扶持、培養臺灣美術的發展。
目前五丁目在Matters及FB使用的這張大頭照,出自1918年的一篇文章插圖,勾勒了當時那群如同「過江之鯽」的漫遊畫家形象:身穿寬鬆大衣,挑著擔子四處賣畫、旅行,擔上堆滿畫具、畫材。他們蒐羅各地風光美景,帶回自己國家。然而他們卻也在所到之處留下不少作品,現今臺灣公立美術館或民間私人收藏,也時常可見這些漫遊畫家所留下的傑作。如近日下檔的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大展中,富田溪仙、那須雅城、西鄉孤月、河合新藏等人就是這類「漫遊畫家」。
因此,在我們關注出生臺灣的前輩畫家之餘,也別忘了回頭看看這些「漫遊畫家」,他們大多數不為日本美術史所記錄,而他們曾到訪、停留的臺灣,也在戰後隨著被撕裂的國境及記憶而將之遺忘。如今能記得他們的,或許只剩下看過他們傑作的我們了。而有幸留存在臺灣的這些傑作,不只記錄了百年前臺灣的風土之美,也是我們值得珍惜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