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瑜伽師地論》_20240119

度.do
·
(修改过)
·
IPFS
·
續,作意。次,相差別...

單純地記錄,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堆壘出的法義,真實或不真實,唯有徹力實際修行。

《瑜伽師地論彙集》p459~463

〔原文〕續p459

思擇作意,了相所攝。
內攝作意,勝解所攝。
淨障作意,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作意所攝。
依止成辦所行清淨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攝。
他所建立內增上取作意,一切作意所攝。
廣大作意,皆所不攝。
初遍行作意,加行究竟果攝。
第二,一切所攝。

又了相作意,若他所建立作意攝者,以聞他音及內如理作意,定為其緣。
若內增上取作意攝者,唯先資糧以為其緣。

.

復次,云何所緣差別?謂相差別。

何等為相?略有四種。
一、所緣相。
二、因緣相。
三、應遠離相。
四、應修習相。

  1. 所緣相者,謂所知事分別體相。

  2. 因緣相者,謂定資糧。

  3. 應遠離相,復有四種:謂沉相、掉相、亂相、著相。

  4. 應修習相,當知對治此四種相。

.

何等沉相?

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悎寤勤修觀行,不正知住,是癡行性。
耽著睡眠,無巧便慧,惡行俱作,欲勤心觀。
不曾修行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為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
其心惛闇,於勝境界不樂攀緣。

何等掉相?

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廣說,是貪行性。
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會,太舉俱行,如前欲等。
不曾修舉,於舉未善,唯一向修。
由於種種隨順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

何等亂相?

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應知,是鈍根性,多求多務,多諸事業,尋思行性。
無巧便慧,無厭離心,不修遠離。
於勝境界不樂攀緣,親近饋鬧方便間闕,不審了知亂不亂相。

何等著相?

謂不守根本等四,如前。應知是鈍根性,是愛行性,多煩惱性。
不如理思,不見過患,又於增上無出離見。
對治如是應遠離相,隨其所應,當知即是應修習相。

.

復有三十二相:謂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麤相、靜相、領納相、分別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觀察相、賢善定相、止相、舉相、觀相、捨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減相、方便相、引發相。

  1. 云何自心相?
    謂有苾芻先為煩惱染污心故,便於自心極善取相,
    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無染污,
    由是方便心處沉等,由此方便不處沉等。
    言沉等者,謂沉等四,乃至令心礙著之相,或復於彼被染污心。

  2. 云何外相?
    謂即於彼被染污心,了知自心被染污已,便取外相。
    謂光明相,或淨妙相,或復餘相。
    為欲除遣諸煩惱故,或令彼惑不現行故。

  3. 云何所依相?
    謂分別體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並種子相。

  4. 云何所行相?
    謂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別體相。

  5. 云何作意相?
    謂有能生作意故,於彼彼境界所生識生作是思惟:令我此心,由作意故,於境界轉,非無作意。
    此所思惟,名作意相。


◇ 因應不同的因緣、角度、條件而生的法,有開而說,亦有合而說。
◇ 緣起就在現實當中,有根有據存在著。
◇ 知眾生本質因緣,有相應而生的對治法。
◇ 修行人如果缺少細膩的慈悲觀照,就會顯得不近人情。
◇ 修菩薩行,走菩薩道,縱然不捨眾生,也要有所揀擇,否則樣樣照顧了,最終卻失了生死事大。

.

.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度.do千山萬水, 不如一抹白。 愛畫,喜字,戀山水。 描線,寫聞,觀世間。 戒不掉的喃喃自語.............^^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接地氣。

偷個懶?

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