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分享|當我們看清時間的本質 當我們接受人生的侷限 我們才真的活著《人生4千個禮拜》

維克絲
·
·
IPFS

閱讀過不少與理財相關的書籍,包括前陣子閱讀的《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和個人很愛的一本著作《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發現這類的書籍都有個相通點,它們都將時間視為工具,如滾雪球般,創造出財富自由的重要工具。而我,也理所當然地將時間和生財資源畫上了等號,直到近期看了《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作者Oliver Burkeman是《衛報》獲獎特稿專家,長期撰寫心理學每周專欄「這個專欄會改變你的人生」。

我必須承認,在完整閱讀整本書後,我並不是非常贊同書中所有論點,甚至覺得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有些矯枉過正了;但我想,在資本主義當道的時代,時間成了資源,我們嘗試善用每一刻,解決忙碌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忙,「他們因為太努力善用時間,錯過了整個人生」(p.147)。或許,找到個折中的平衡點是非常重要的。

當時間變成資源

在時鐘發明後,時間和生活的概念已成兩碼子事。時間不再僅是組成生活的媒介,而成了你利用的東西。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時間即是創造財富的工具,不想被淘汰,只能學著善用時間,但越是這樣,「我們脫離了當下,我們的生活永遠在想著未來,擔心事情會不會順利發展。我們感受每一件事的方式是期待日後會出現的好處,因此終日惶惶不安,更不可能體驗到『深層時間』」(p.40)。

時間一直都以這樣的意義存在我們心中,但當我們將時光倒回中古世紀,奇妙的是,「中世紀的人們壓根兒沒感到時間是抽象的實體—沒把它當成一種東西」(p.33)。也不難理解,畢竟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間並不會和生活脫鉤。「母牛需要擠奶時,你擠奶。收穫的季節到了,你採收作物…你也不會想要心急如焚的做完每一件事,因為農人的工作永無止境:永遠都有下一次要擠的奶、下一次要收成的莊稼,生生不息,沒必要急著抵達某個預設的完成時刻」 (p.34) 。

錯過讓我們的選擇有意義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錯過其實不是問題,錯過反而讓我們的選擇有了意義」(p.47)。

首先,我們必須要瞭解到,人生是有其侷限的;不管是時間、抑或是困境。我們試圖完成所有的事情,將自己的時間表規劃的完善,甚至在細小的縫隙中插入所有細小瑣碎的代辦事項,卻不知不覺中掉入了效率陷阱。當你試圖讓自己變得更有效率,「你不會來到把事情做完的美好結局,反而多出新的事情要做」(p.58)。很一針見血,但事實就是如此。

這時,唯一的解方或許就是接受人生的侷限,不要試圖以使命必達的幻想來挑戰這個思維,「專注於做好少數幾件重要的事」(p.59),這是作者的建議。

你做什麼 宇宙不在乎

最後,你或許想在生命中留下什麼厲害的足跡,但其實你做什麼,其實不是這麼重要。我們把人類歷史展開來看,其實一切就在一轉眼間過去,我們僅不過是洪流中的一個小點罷了。這種想法也與滄海一粟療法息息相關。

滄海一粟療法:「事情看似多到承受不了時,只要你願意稍微跳脫,想起你在宇宙裡根本什麼都不是,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安心?什麼感情問題、地位之爭、錢不夠用,凡人生活裡的焦慮,瞬時間變得一點也不重要」(p.218)。

當你不再認為自己需要取得活在世上的資格時,當你不再一切只為未來時,我們才能回到具體真實體驗,才能真正地活在當下。

後記

結合哲學和心理層面來審視時間概念的書籍並不多,而《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的理念與我閱讀過多數的書籍相異。活在當下原本對我來說更像是個口號,且我更欣賞「把今天當成第一天來過」勝過於「把每一天都成最後一天來過」的思維模式,我相信未來的每一天都是今日的總結,然而,作者在書中表達現代人凡事為了未來籌畫而忘了怎麼真正為了現在而活,也無疑點出了資本主義下社會面臨的問題。我想,找到平衡相當重要吧。在力爭上游的步調中,適度的停下腳步,耍廢偷懶,不為未來的沉靜於當下;生活,真正活著。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