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空氣 |《俗女日常》讀後感

灰藍
·
·
IPFS
·
本文 2021 年 8 月 22 日首發於 Medium。
Photo by Humberto Arellano on Unsplash

寫在前面:

這篇文同時也是我第一次在 matters 上試驗發文的文章,所以讀過的朋友和拍過手的朋友可以直接 pass 喔!

書名:俗女日常
作者:江鵝
出版: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本:初版一刷
日期:2021 年 7 月 31 日
ISBN 978–957–13–9268–4

定價:新台幣 400 元

隨著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在臺大紅,不意外地第二季也上映了。

第一集的原著我是買電子版,當時也有寫感想。江鵝姐姐(?)的文字溫柔又親切,書裡就像是與讀者閒聊,聊著她記憶裡的日常故事。

然而當變成電視劇,談話性節目(?)一下子變成了〈周六夜現場〉,看似荒謬的劇情與場景,在在提醒著觀眾,現實就是這樣荒謬,更有甚者,因此有了共鳴,於是有了第二季。

電視劇第二季上映的時候,恰好我在 B 家上看到書也出了第二集:《俗女日常》,這次為了能與室友分享,改買實體書。當然絕對不是因為看到居然有親簽版本,才決定買紙本的。

然後有點不幸的,拖到會員日才結帳,親簽版當然早就售罄。人世間果然沒有什麼魚(會員日折扣)和熊掌(親簽)兼得的好事。

平凡如我,只能吃魚。


不同於上次的親切,這次讀起來的前三分之一有點距離,就像是一則原本應該很平易近人的唸謠,忽然用了困難的字,念起來卡卡的。私心以為那一定是裡面提到的寫作課不好。但又或許,是因為距離第一集已經是近兩年的事,我的記憶裡只剩下親切的印象。又或許,原著第二集和電視劇第二季已經呈現同人平行創作狀態,一時之間我覺得有些衝擊罷了。

回到書本身。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讀這類描述日常的散文。像是小時候讀過的羅蘭的作品。那樣清淡如水,卻很雋永。(過了四分之一世紀,我也終於懂了國文課本題解裡的所謂「雋永」。)生命中當然可以有轟轟烈烈、大悲大喜,然而,每個人都有的「日常」,才是人生的基礎。

也才是文明的基礎。

這份日常,會隨著人的身分,隨著時代的流動,而呈現不同的色彩。然而,唯有同時代的人們,在讀到日常的記敘時,才會想起獨屬自己的那一份。小時候讀羅蘭的時候,覺得那像是戲劇一樣,離我很遠;然而,讀江鵝的文字,卻只想親切地喊一聲嗨江鵝姐姐,這當然不是因為生理資料,而是覺得我們像是彼此相識。

彼此相識的,其實是同世代的日常。

在上一集的感想裡,我覺得江鵝是介於我與父母之間的世代。然而在這本《俗女日常》裡,我覺得我們是同世代的人。

我們生活在同樣的年代,同樣的社會。面臨類似的問題,有著類似的掙扎。我們甚至同樣都被貓豢養呢!

另外,我也覺得土鳳梨酥是另一種甜點,不應該和傳統鳳梨酥視為同種類。我們明明知道木魚不是魚,熱狗不是狗,為何能說土鳳梨酥是鳳梨酥呢?即便名字很像也在核心有巨大的差異啊!


我的日常,你的日常,她的日常,江鵝的日常。都是 20 至 21 世紀的日常。若我們沒有因為 COVID-19 滅團或文明倒退的話,數十年後,會有另一個「俗女」閱讀我們的日常。

願大家都有健康平安的日常。


#讀空氣 | 閱讀心得

灰藍 @ matters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