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影响力|星星周记 06
01 波动 ⛲
有时候我觉得,人对这个世界或者这个世界的其它人的影响可能是慢慢发生的。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上生死学课,在文殊院附近的一个茶馆里,莹姐递给了我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我于是记住了里面的涟漪效应,大意是:人的生命就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池中一样,它会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那个涟漪就是你跟这个世界的连接,以及你作为一颗石子投进池塘,你会对这个池塘、这个世界所造成的影响。(非原话,我的总结)
我后来在生命黯淡时读了他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书没读完,但我记住了两件事:
1,死亡是造物主(如果有)赐给人类的礼物,因为在所有处境中,“死亡是使我们有可能以真诚的方式来生活的处境”里最极致的一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经历濒死体验后会改头换面,选择随心而活。
2,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并不是我独自面临的痛苦,而是所有人类都逃不过要面对的终极议题,并且没有不需要个体与之正面交锋就可以获得并体会的正确答案。
我感谢生死学这门课,以及借由这门课开始思考的问题、接触到的观念,是因为我逐渐意识到即使再浑浑噩噩过活、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未曾有过太多觉察或思考的人,也终将会在某个时刻遭遇前述提及的终极议题,或早或晚。
你可以稍作思考一下,无论是青年危机(quater-life crisis),中年危机(middle-age crisis)还是退休危机或晚年危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的只是表面上发生危机的时机或者遭遇的事件,而事件本身通常只是一个点燃炸弹的火星。
你并不是因为失恋、失业、退休、孩子毕业离家本身而痛苦,或者并不完全是,而是这些事件使得你开始被迫面对自我,开始与死亡焦虑、握不住自由的恐惧、似乎无可消除的存在性孤独以及生命的无意义与无常碰面。
要到了很久、似乎阶段性成功地处理了以上议题很久之后,我才开始感到一丝丝庆幸:呼,好像早一些经历这些痛苦也有好处。生死学上接触到的一部分东西成为了我后来面对死亡的养分。
这个阶段的我开始享受到早一些(被迫)面对这些议题的“红利”,譬如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价值观里最在意什么;譬如可以基本上摆脱社会评价体系以及非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基于以上两点,独立地(并不是指完全不征求他人建议)、不自欺地(不自欺就是指,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会征询或参考其它人的意见,但是把决策权交给自己,不给自己可以推卸责任的机会,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的心态)做决策。
以上只是一部分。而我受到的这些影响,一部分源自于多年前有一位女士,决定在北师大开设一门《影像中的生死学》,那门课影响了我的老师。在我初次接触生死学八年之后,我终于有了机会和这位女士对谈。
晓娅老师说,我私下里都跟我的姐妹们炫耀:看起来年轻不叫年轻,你们要是有一个二十岁出头的朋友,那才是真年轻呢。哈哈哈。
那个时候我清清楚楚感到有风吹过,湖面上荡起的是我们之间相隔半个世纪的岁月,是我的老师,是影响了她和她的欧文亚隆,是我自己。
02 影响力 🐾
尽管在无数个场合下讲过很多次,欧文亚隆的涟漪效应的确深深影响了我,当然还有后来接触到的其它存在主义思潮,它们都传递出一个简单到无聊的道理:你的行为不止影响你自己的生命,也影响TA人。人在做出每一个决策或行动时,都应当意识到自己在用这个行为定义自己心目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定义自己心目中的何为好、何为善。
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人人都具有影响力。有的人可能认为,如果只能影响一两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的影响力,不叫影响力。但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忽视了自己手中具有的那股力的重量。这可能和我自己曾深深被TA人的善举所改变,也体会过自己带给TA人的改变有关。
我曾经带领过克服低自尊的课,课上的互动并不算活跃,但是好几个月后,有学生向其它人分享,她真的真的很感谢这门课。我在朋友圈和公众号里都推荐过《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以及里面的工具,有不止一个朋友曾告诉我:“谢谢你,我刚刚用里面的工具顺利度过了一次惊恐发作”,或者,“我也有类似的困境,我终于感到自己被理解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最近让我感到为自己开心的时刻,是我在用户社群里的两次表达。一次我向分享影院观影照片的朋友指出,屏摄是不好的,并分享了其它创作者写的相关文章。一次是在有人说“牛逼”“很屌”的时候,我建议对方可以不使用带有生殖器官的词汇去表达。
其实这两次表达之前我都有犹豫和顾虑,一则,这些只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偏好,有人赞同就有人不认可,不这样做也不会有什么惩罚;二则,在我表达时,我不止是我自己,也代表了一部分公司品牌的形象;三则,我其实可以选择私聊与对方沟通,在群里直接指出来可能会伤害到对方的感受。
不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在群内公开表达,
1,这些是我相信的东西:在影院屏摄不尊重影视创作者,也会影响周围的观众(屏幕亮光)。语言是人思维方式的展现,同时,一个人如何表达、选择什么样的词汇也会反过来影响ta的思想;
2,我认为对知识版权的尊重以及言辞表达上的文明,以及如果认同什么就该选择践行什么(知行合一),这些大概也与公司的文化是不相悖的;
3,公开表达并不是为了让ta人难堪,也不是为了针对任何个体,而是让其它在这方面可能暂时还没有意识的伙伴,也同样获得了思考的机会。
我很庆幸社群里的伙伴都是一群友善温和,也乐于接受新想法的人。我很庆幸自己这样做了,因为我还是认为,我们相信什么,就该如何去生活、去行事。而我们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哪怕只是几个人也很足够。因为这样的影响会像湖面涟漪一样层层荡漾下去。
03 生活 🧶
简单分享一下这几个月的生活。
染了新头发,春天的颜色。
搬了新住处,比之前的空间更大,条件更好,正在缓慢将房间收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中。
工作上有挑战也有成长,很幸运遇到了现在的上司和同事们。要补的东西还有很多。
越发享受独身生活,享受独处、静默、沉思,可以自己创造快乐,也享受和朋友之间不定期的深度交谈。一句话可能可以形容我现在的状态,“求依者修独处”。
在美食荒漠收到了大家送来的年货,到现在还没吃完,幸福的烦恼。airpods丢了,心碎。
看了动漫《葬送的芙莉莲》喜欢,看了 Lex Fridman 和一位纽约离婚律师 James Sexton 的对谈,非常精准,推荐;看了 Maria Popova 写Seneca思想的一篇文章,主题是心灵平静的关键,推荐;听了大贯妙子1980年的一张专辑 Romantique,推荐。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