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隨手記】《街頭》(2018)@GILOO

餵鹿吃書
·
·
IPFS
·
《街頭》海報,來源:電影粉專


看過傅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後,一直很想看江偉華導演的《街頭》。

幸運地在今年年初時,於 GILOO 平台上架,立刻看。

隨性地記下幾個點,未來也許可以喚醒一點記憶:

一、比《青春》冷靜、客觀,而且殘酷許多。《街頭》比較符合自己心目中,對紀錄片的印象。

二、一直到很後來才意識到主角是張勝涵跟張之豪。

三、坦白說,看到中間有點生氣,場內場外的分裂我不懂,但是行政院衝突爆發後,誰負責?

四、張之豪包茶包那一幕,我非常喜歡,熱情與對未來的茫然,凝結在一瞬間他的臉上,非常吸引我。(對照後來選上議員後,看到這段過往歷史,比對後覺得有些感慨,路走久了才知道可以走到哪裡)

五、要說喜歡或討厭,偏向喜歡那一軸,但是私心多少更喜歡傅榆的《我的青春在台灣》,迷妹天真的理想在破滅前還是很甜很美好很討喜。

六、《街頭》更多的是傷害,關於運動中有形的肢體傷害與無形的信任消耗、精神壓迫、個人出風頭慾望的掙扎,這很過癮,要不是已經經歷過,看電影中的發展很可能朝向無法收拾全面流血衝突的結局。

七、裡頭有位自己從來沒有見過,但名字很熟悉的「網友」出現在片中。後來證實是本人XD(現實生活的小彩蛋)

八、關於 318,總覺得還是欠缺很多面向的創作。關於更群體、更貼近大眾的那一塊,目前還沒有看到過。

九、一月一日看完後,就快要大選了。當時覺得依照林飛帆在議場內的表現,找他入黨是很理性的選擇。疲憊勞累還是撐著的神情,社會運動,特別是那麼大型的社會運動,整合訴求與運作長期維持,有夠困難,看完《街頭》後更加確認這一點,未來也許真的很難再次複製這次的經驗了。

主要是人的精神層面,若要說參加過 318 是通往從政之路的 CREDIT,當然是有助益;但我反過來想到的是,為了之後從政而站在那個位置,誰肯呢?覺得很難,講的更白話一點,今天站出來,對未來從政有助益,你要不要?

如果這一題讓我選,我不要。但我想所有站出來的人,絕對都是抱持著其他跟私利無關的信念在街頭上。

十、想讀《自由的窄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