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那些無人珍視的年輕人 ——《中國青年行動者處境調研報告》研究團隊手記
「老闆,給您加點熱水。」麻將館的單間內,服務員第三次推門進來。
麻將桌上的四人神情緊繃,其中兩人趕忙喊出聲來:
「四萬!」「碰!」
服務員倒完水轉身走出,她也許會閃過一絲疑惑:「怎麼每次進來他們都打『四萬』?」
是的,他們沒有真的在打麻將。那個喊出「四萬」的人,甚至根本不懂麻將。
他是一名長期從事維權工作而人身自由受到警方嚴密限制的NGO工作者,其他幾人,則是正在對他做訪談的研究團隊。
這是一份籌備艱難的研究報告,我們命名它為《中國青年行動者處境調研報告》。我們偶爾要在「打麻將」這樣的掩護場景下完成訪談,而與這樣不時出現的戲劇性訪談場面相比,數十份訪談的內容本身,則更叫人心潮澎湃。
「行動者」,我們這樣來定義訪談的對象。如果在中國大陸以外,這樣的人有更普遍、更堂堂正正的名字:「社會運動參與者」、「活動家」、「activist」。在中國,儘管沒有社會運動遍地開花的土壤,儘管批判性的公共參與可能遭到嚴酷的打擊,但這並不意味著,目睹不公不義,沒有人在行動。這份報告,正是想盡可能忠實地呈現這些嚴酷環境里,仍然在行動的年輕人,和他/她們的思考與生存狀態。
許多故事,研究團隊此前通過資料蒐集,大多早已知曉其中的梗概,但親耳聆聽著對方親口講述,依然還是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這種震撼,不僅僅來自於他們對結構性不公義的憤慨,或是面對打壓的堅韌性——這類英雄式的敘事已是老生常談,觸動我們的,是他們集行動者、青年、普通人等身份於一身所展現出來的豐富性、立體性和複雜性:他/她們有的人曾在產生重大影響的人權案件中組織救援,表現極富創造力與出色,卻在如今的運動低潮期抑鬱困頓,寂寂無名;有的曾經活躍在公共事件中,如今已去國離鄉;有的至今仍為同伴/同行間的分裂/傷害而暗自傷懷,進而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當然,還有迷茫、恐懼、無力、徘徊、掙扎……
這個過程,與其說是訪談,不如說是一場久違了的夥伴式的對話——「你最近怎麼樣?」「你怎麼看現在的大環境?」「下一步有什麼打算?」很多受訪者的行動者生涯是從參與公益出發的,然而,他/她們的行動往往被主流的公益界視為「激進」、「不講策略」、「打游擊」。行業內多有關於各類議題的研究,卻極少有對於「行動者」本身的關注,對於他/她們的現狀(包括精神狀態、關係狀態、生存狀態、面臨的外界壓力程度)、瓶頸、成長與發展的需求等,切中核心的論述和文本並未出現。這些珍貴的年輕人,無人珍貴和重視。這是本次調研的出發點:讓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更多人,看見他們的珍貴——
「他/她們不是一群坐著等待被解救的人,而是主動地求索如何走出一條邁向尊嚴與自由的道路,哪怕不少同仁已經為自由而失去了自由;
他/她們不是一群盲目樂觀或者盲目悲觀的人,而是對社會的發展和自身的處境有著不懈的思索,哪怕這樣的思索並不所有時候都帶有自覺並且略顯稚嫩;
他/她們不是一群自絕於世界的人,而是積極尋求與世界展開對話,哪怕回應並不熱烈。
在這樣的行動者面前,說「在中國做那些事情沒有希望」,無論是在境內還是境外,不僅顯得輕佻和想象力的貧乏,更是對行動者的輕慢。」
在研究中,我們克制自己的共情。但就出發點而言,研究團隊的立場絕不是所謂中立的——我們來自他們,我們彼此的命運是共通的。
當然,毋需諱言,「行動者」並不是一個完全一致的整體,這背後的「共同體想象」是需要審視的,他/她們對美好社會的想象,以及社會變革的策略路徑並不一致,多元紛呈。在中國,他/她們面臨「被原子化」的真實現狀,彼此之間的交流也很難充分。另一方面,受訪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這一方面囿於結構性的因素,另外也跟個人的視野格局、心胸、人性的弱點等有關。此外,對於社會運動的理念/文化/倫理/方法論,還鮮見反思和討論。上述內容,在本報告第四部分「青年行動者的現實困境及心理狀態」第3點「行動群體內部矛盾」已有簡述。如果說,我們的歷史意識來自於對當前處境的認識,那麼在增強民間主體性的歷史過程中,行動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評論者認為,「行動者很多時候是被作為政權的一面鏡子去認識的」——公權力有多反動,行動者就有多大義凜然和堅定決絕。在這種簡單化的黑與白的邏輯中,起而行之的責任被推給了投射自身「英雄拯救者」期待的行動者,行動者被隔絕成了「離我很遙遠」的高大全的存在。這正是我們希望通過真實、大量的訪談,掙脫的標籤化、臉譜化、浪漫化印象。我們希望通過分析行動者的長成(報告的第三部分「青年行動者概況」),檢視其政治自覺(報告的第五部分「青年行動者對運動和政治的看法」),企圖使讀者在歷史發展的維度上理解這種複雜性和局限性,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走近他/她們,看看泥濘裡是否埋藏著變革的種子。
這當然還不夠——時局維艱,「怎麼辦?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成了縈繞每個關心社會發展的人心頭焦灼的拷問。引起/擴大讀者對於中國行動者的關注,增加行動群體獲得有效支援的可能性(報告第六部分「青年行動者的需求」),是我們發佈這份報告並盡力擴大它的傳播範圍最大的期待。
重新檢閱這份報告和數十萬字的訪談記錄,眾多受訪者的面容陌生而親近,在一次次校對、重溫他/她們故事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想起那些因為失去了自由而未能接受我們訪談、 「為了不讓抗爭者成為孤島而努力救援,卻將自己逐漸活成了一座孤島」的因義受難者。請允許我們把這份報告獻給所有受訪者,和那些在暗夜中傳燈的低調無名者們,願有平安如江河,永在你心。
在最後出爐的報告中,出於對受訪者的安全的考慮,我們不得不放棄許多動人但是具有身份識別性的訪談內容的引用,也無法公開介紹研究團隊的背景。需要指出的是,在今日的形勢中繼續行動的策略,並不是本報告的側重點,也未必適合公開,但未來若然有此類主題的討論,願意把本報告作為參考資料之一,我們將感到十分榮幸。
中國之外的社運朋友和前輩,對於中國的社會行動者,或多或少有著一種特殊的尊重、體諒、謙卑和厚愛。透過這份報告,我們期待:在「他/她們在中國能做事已經很了不起了」和「他/她們怎麼不做更多」這兩極之間,認真區辨行動者現時的處境和可能性,朝向一種更有要求、更面向未來的進取性的關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