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法貝爾曼
在看過《巴比倫》、《光影帝國》之後,又接著看了《法貝爾曼》,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卻是看來肺炎疫情真的對電影業造成非常沉重的打擊,促使三位奧斯卡金獎導演紛紛試圖回歸初衷探討電影的本質與意義。有別於《光影帝國》著重在「電影院」這個讓觀眾藉由電影跨足現實與虛幻交界的地方,以及《巴比倫》呈現「演藝圈」的花花世界與圈內人的酸甜苦辣,在《法貝爾曼》中,史蒂芬史匹柏藉由半自傳的形式,以「導演」、「製片」的角度去描述創造一部電影所需要的經歷與特質。
只能說不愧是史蒂芬史匹柏,三部電影中,《法貝爾曼》不一定是最好看的,但卻是敘事最順暢的。《巴比倫》三條支線交錯加上華麗的場景變化,有時會讓人迷失劇情的走向;《光影帝國》加入太多角色設定反而讓人看不太懂到底想要表達甚麼;《法貝爾曼》雖然是一直線的劇情,但是兩個半小時的片長卻不會讓人覺得故事單調無趣,反而能隨著山姆人生各時期的轉變而感受他的掙扎與堅持。不過看著山姆在片中才華洋溢閃閃發亮的樣子,再想到本片有點半自傳的性質,不禁覺得史蒂芬史匹柏老爺您還真有點自戀。
前段山姆還小的時候有個片段很有趣,他著迷於第一次看的電影中那段火車迎面衝撞汽車帶來的震撼感,於是回到家向父母要了光明節禮物,正當我自以為聰明的認為既然是天才導演的故事,想必這禮物就是攝影機了吧,沒想到小山姆開口要的是電動火車。想想也對,第一次看電影的小孩,應該還不會聯想到攝影機這項器材。只是當媽媽看不下去山姆瘋狂地讓昂貴的電動火車互撞之後,開口建議他可以用攝影機拍下來,就能不斷重複觀看了。這段讓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它也和《巴比倫》與《光影帝國》一樣,有意無意地強調電影的永恆。
山姆的父母扮演了重要角色,身為電子工程師的爸爸與身為鋼琴家的媽媽,分別帶給他創造藝術所需要的感性認知能力,以及身為導演或製片這類片場指揮者所需要的理性分析、掌控全局的能力。雖然這個父母的角色設定,再加上媽媽與爸爸的死黨外遇甚至搞到最後離婚的劇情走向,讓我不斷聯想到平常常拿來開玩笑的竹科理工綠帽宅,更加上爸爸的角色實在是憨直單純到令人不忍直視,可是這樣帶點狗血的劇情安排,反而襯托出山姆那近乎冷血的旁觀者樣貌。
看著山姆從接觸攝影後,開始漸漸變得超脫於人群之外的樣子,甚至埋首於自己想做的作品中而排斥為家庭旅遊剪一段精華影片;或是當父母決定離婚後,發生這麼大的事情山姆卻只掛念著全校的畢業影片還沒剪完;甚至那個曾經霸凌他的校園風雲人物,在他的剪輯中卻成為了一種英雄般的象徵,雖然搞到對方出現冒牌者情節還崩潰痛哭是有點誇張,可是這一切都顯示了當進入拍片模式後,山姆就像是從周遭環境中抽離出來,他只是拿著手中的攝影機靜靜地捕捉每一個精采動人的時刻,冷靜地在心裡安排各個橋段的連結。
你會覺得好像導演就該是這個樣子,想著如何呈現心中的那幅景象;當畫面聚焦在某對人物身上時,你又還要能有餘力注意到背景其他人事物的變化,以掌握整個畫面的協調性;拍攝時忘卻一切俗事,即便鏡頭前的這個人曾經霸凌你,但你卻只想著該如何利用眼前這一幕塑造作品的高潮;或者是在演員不知道你想要甚麼反應時,適度引導他讓他表現出你希望他該有的情緒;甚至首映時當觀眾沉浸在電影世界中,你卻在放映機旁靜靜看著大家的反應,因為影片內容在剪輯過程中你已經看過千萬遍。如果去看過IMAX影片,應該知道開頭的廣告詞「Watch a movie, or be part of one.」電影追求能讓全場觀眾沉浸其中,但這一切卻由最超脫這一切的導演編織而成,這樣的反差令人覺得相當有趣。
片中也看得到許多山姆剪輯影片的過程,電影拍攝過程中一定會有非常大量的影像素材,而如何將這些素材串接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就考驗導演以及剪輯師的功力。尤其即便是精彩片段,但微妙的時間長短,乃至於影格數目都有可能影響觀眾對這個片度的感受,又想到《巴比倫》中(明明在說《法貝爾曼》的感想,可是卻一直提起另外兩部片XD),布萊德彼特剛完成一段經典場景,路過剪輯師時又和他說:「沒錯,就是這段,前面剪掉三格,後面剪兩格再接上去。」有時候畫面就是這麼奇妙,多停那零點幾秒就會讓人覺得漫長,少了一兩個影格可能就少了幾分味道,而這微妙的差異完全仰賴剪輯師的經驗與直覺。法貝爾曼的故事能這麼流暢,片段時間的拿捏應該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片中也帶到了猶太人在當時環境下面臨的歧視與攻擊,一邊驚訝明明才剛結束二戰後沒多久,為什麼美國會對猶太人有這麼強烈的排斥感;另一邊也驚訝即便是在北加州,還是可以看到天主教狂熱信徒。不過當山姆的叔公出場時我還是忍不住笑出來,裘德赫希在《ID4星際終結者》中的猶太人形象對我來說太強烈。
最後山姆終於有機會進入夢寐以求的好萊塢世界,甚至還可以和傳奇導演見上一面,雖然「約翰福特」對我來說太遙遠,不知道他是誰,當山姆踏入接待室時環顧四周牆上的電影海報,那一圈以西部片為主的電影都不是我的涉獵範圍,但是當大導演走進他的辦公室,畫面閃過放在桌上的六座奧斯卡小金人,瞬間明白他在電影界的地位之崇高。而他的地平線理論對我來說還是有點模糊,之後多累積一些電影作品或許可以更懂一點吧。
雖然《巴比倫》、《光影帝國》、《法貝爾曼》這三部作品都在描述導演們對於電影這項藝術的熱情,可惜三部看來都賣不好,大導演們想盡方法試圖再度喚起觀眾對於電影的喜愛,只是或許觀眾對於電影身後那個魔幻而充滿想像的世界,已經有了更多元的入口,又或者,觀眾需要的只是「更好的故事」。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