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給十九歲的我】衍生之輿論
坦言,我甚至沒有看過這齣電影。以下論述只是一個基於獨立觀點與角度的分享而已。
電影出發點:
電影名字為【給十九歲的我】,意識上除了是給電影裡的女孩子,還可以是給每位經歷過十九歲的成年人,包括你我他。作品以紀錄片形式,紀錄關於一眾由未成年到成年香港女學生十年內的成長心路歷程與人生際遇等變化。
我想,這當中難免離不開嘻笑怒罵,喜怒哀樂,七情六慾,是非對錯等等的人性探討。
十年,是一個三千六百多天的過程。面對十年,有人在牢內寒窗苦讀,無求甚麼;有人身染頑疾,忙於與病魔對抗未果;更有人妻離子散,國破家亡。更多是營營奕奕,為解決吃喝拉睡等問題,睜眼工作,閉眼睡覺地過日子。互相相比之下,十年人事,何止幾番新?
絕大多數的港人,都可悲地了解到十年只是眨眼之間之事,甚或乎無可選擇的活著。儘管你再努力拚搏求名逐利,你也只不過是特定號碼鳥籠內的其中一隻鳥兒。甚鮮有飛越瘋人院的瘋狂情節橋段。有的,也被滅聲滅口。你可說我悲觀,但事實卻擺在眼前。
假如十年前你是一個學生,遇上張導演這樣的拍攝機會,你會拒絕還是接受?
反思,訊息萬變的世界裡,十年前後被鏡頭記錄下來的物事一旦發布都會存根,並公諸於眾。這是一個改變不了的事實。但賦予電影意義的畢竟還是人,公審電影的出發點就自然落於眾人檯面手上,當然也由參與電影或看過該電影的人自行定奪。
年齡上分野:
張導演現年七十三歲,十年前也經已六十三歲。
心理層面而言,日常面對一群年輕女學生,六十三歲的張導難免被勘入返老還童之境。迫著與一群天真爛漫且活潑好動的年輕人相處,生理與心境自然變得跳脫年輕,情形好比成年人與小孩子玩耍一樣。樂趣固然有之,久而久之當然少不了勞心勞力的時候。
再者,小女孩與張導也好,十年內同樣會受到身邊環境甚或政權局勢,同輩至親,乃至於資訊氾濫的日常與近年的疫情生活影響。敏感如小女孩也當然能感到成年人的心理狀態,到了後期為了照顧彼此疲累的情感感受,形式行為上難免自然地出現隔膜,共識上的落差就自然浮現。
付出與回報:
坦言,在香港這個沒有俏像權的國際大都會。大部分成年人均選擇不上鏡頭,一方面是對這個濫用俏像權或對資訊不公、偏頗甚至塑造的國際城市保持距離。同時也避免自己被利用標籤,被潛移默化為某種意識型態搖旗吶喊。這情況世界各地比比皆是。
在長達十年的攝影過程裡,為共同理念堅持下去是一種承擔與責任。
而現代社會上對於承擔與責任慣性以合約形式進行綑綁。雙方稍有異議利益糾紛,定將訴諸合約內容對簿公堂。這對工作人員或被攝入鏡的女孩而言也如是。
再說,現代社會講求平等與尊重。假若已經簽訂合約的雙方達不到共識,定當根據合約內容進行和解或談判。但是當商業合約簽訂的同時,也同時衍生了關於權益回報等的關係。
這個時候。初心之論,理想與現實成為了最不樂見的鬥爭畫面。
成年人很多時站在道德高地審視年輕人的行為舉止,評頭品足。年輕人對於成年人不思進取,不求變通的老派思想保持距離。雙方永遠找不到一個並立的夢幻島。
在講求付出與回報的現代。年輕人往往感到被壓迫,被奴役不被重視,此乃屬實。上輩也敢問自己曾俯首甘為孺子牛,同樣也被壓迫過,奴役過不被重視過,此也屬實。
雙方的承擔:
雙方以愛為證互抱明跡的同時。
往往忘記了遠方因追求和平而帶來戰爭的一片片愁雲慘霧;
因追求自由而帶來奴隸的一句句憐憫吶喊;
因追求知識而帶來毀滅的一聲聲歿世巨響。
偏偏卻忽視了生活的最基本原則,那就是追求平淡而無華。
這樣,方能彰顯快樂與感恩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