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牛津通識讀本:品牌學》
標記所有權
古代埃及人把有扁平圓盤的青銅製品在火中加熱,直到它們變得通紅,然後將之在他們的牲畜身上烙上標記。每個牲畜都有自己的標記,於是烙印符號就表明了所有權。這種特殊的鐵塊有一個母獅子符號,表明這些奶牛屬於賽賀美特女神廟。
品牌的英文「brand」來自於維京語「brandr」,意思是「烙印」。可以把現代品牌創建想像成,把思想烙印在我們腦中的一種方式。
幾千年來,人們燒製烙印、蝕刻、印刻和雕刻各種標記,把意義附加到無生命的物體之上。使用符號賦予一個物體 (一頭奶牛) 更深層的意義 (它的擁有關係),為的是改變人們的行為 (不要偷它),從而創造價值。這一做法的出現伴隨了一個發明 — 以一個標記,傳遞一個重大的意義。
這就是品牌創建早期的形式,也是第一種版本的品牌創建。
保證品質
到了 18 世紀,給財產打上烙印標記的作法已獲得確立。隨著工業革命和大規模生產的到來,出現了新的觀點:如果你是一家工廠的擁有者,你可能不會把標記貼在你的財產上,而是貼在你的產品上。把一個產地標示變成一個明確的品質標示。把標示的意義由「這是我的」以及「我生產了這個產品」調整為「這是一個你可以信賴的產品」。
這些標記贏得消費者信任,並獲得更高的價格。這就是品牌創建的第二個版本。
品牌創建的設計是為了在人們腦中培養出簡單的概念:品質和實用性。大多數品牌創建依然按照這種方式在進行:把一個名稱印刻到我們腦中,讓我們記住那個名字,並把名字和有限的幾個主要功能聯繫在一起。
情感聯繫
20 世紀初,隨著大眾媒體的到來,工廠擁有者意識到必須聯合媒體,賦予商標更大的力量。通過廣告,能夠做得遠遠不只是保證品質。他們能夠把產品與某種有影響力的概念聯繫起來。
品牌創建不只是保證品質,還有更深層次的影響。以此方式激起人們的慾望,購買原本不想要的東西,讓人們感覺與品牌有一種情感聯繫,在理想情況下,忠於品牌。
這是品牌創建的第三種版本。
把產品與抽象概念聯繫,抽象概念要勝過產品的實用性好處。比如說服婦女抽菸的方式是拍攝女影星獨自在紐約大街上抽菸,把香菸與某種私下娛樂,甚至是更重要的與獨立性的思想聯繫起來。這個時候,一根香菸可能就會讓你獨立不受約束。一個普通的產品可能也會讓你在別人面前顯得更好,而且自我感覺也更好。
歸屬感
20 世紀中期,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將品牌的影響力從個人擴大到公司。品牌創建超越消費者,開始對新的受眾 — 員工、投資人與輿論評論者,產生作用。品牌不僅是許諾快樂,它帶來一種歸屬感。有了歸屬感,員工就會更加勤奮工作,消費者會更忠誠。
這就是品牌創建的第四版。
品牌創建實踐發生變化,變成對一個公司機構的目標 (或是說「願景」或「中心思想」) 進行界定,並通過建設公司內部工作文化等機制進行分享。品牌不僅僅是一個外部展示的標識或廣告工具,而是滲透到公司運營和管理的各個層面,影響公司文化、戰略決策和日常運營。
對等品牌
20 世紀末,消費者行為隨著網路的到來而發生了變化。全新的行業改變了各個產業:eBay 能夠讓你把東西向全世界販售;youtube 可以瀏覽大量的影片,同時上傳自己的影片;Airbnb 可以把你的家租來給全世界的遊客。它們都給人們提供一個平台做新奇的事。
使用這些產品的人越多,它們就變得越有用。它們根據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用戶體驗原則來思考問題 — 成功與否依賴於用戶體驗。以前的廣告和標誌設計在這個新的世界不再這麼重要,這些新品牌大多數都沒有經過專業標誌設計或進行廣告宣傳。相反的,專業知識就在於技術公司本身,在於服務設計者的專業人員。
這些平台導致新品牌的誕生,即對等品牌,也是品牌創建的第五版。
品牌創建
品牌是結果,品牌創建是活動過程。
「我們是誰?」和「我們為何而存在?」這兩個問題幫助企業確定品牌的身份和目的。現代品牌創建不僅僅是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勝出,更重要的是要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並激勵企業內部員工。這使得品牌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工具,還成為了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延伸。
最好的目標陳述要激進 (意在改變世界),且要可行 (可信並實用) 和有用 (足夠具體,能夠指導日常決策)。如 Tseco 改變了目標,由「一起來把重要的事情變得更好」(有種說教又含糊不清的感覺) 變為更為實際的陳述「服務英國購物者,每天進步一點點」。
「品牌定位」指界定產品或公司想在人們頭腦中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如何實現這點。定位通常透過兩個概念:主張和個性。主張闡述了客戶花錢所得到的東西 — 如 ikea 的主張是「提升生活品質的實惠解決方案」;個性則是說明產品或公司給人們的感覺 — 如手機品牌 Orange 把其個性描述為「一個七歲兒童眼中的世界」,充滿好奇和樂觀,不帶任何焦慮和憤世嫉俗。
現在的品牌創建更加重視公司所為,而不是它的外在形象或它所說的話。更多以客戶為導向,重視整體客戶體驗,在技術和創新驅動下設計無縫體驗。品牌創建關乎行為而非言詞,關乎行動表現而非哲學理念。但依然依賴有影響力的概念。幾乎所有品牌創建都是從創造一些概念開始,這些概念成為其他一切事情的標準。
品牌的另一面
許多批評家批評品牌,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受到品牌的影響和操控,遠比我們嚴重。
品牌創建故意讓人們對其擁有感到不滿,為的是誘使他們購買更多。品牌製造一種錯誤的安全感,它保證品質,但同時又鼓勵我們停止思考。它欺騙人們去購買他們不需要的東西。這可以說是品牌創建的本質:製造慾望。品牌創建使人們支付更多的錢;購買和消費他們不需要的東西;購買對他們來說有害的東西,如香菸或含糖飲料。對一些人來說,購買品牌變成了一種癮癖,他們成為品牌上癮者。
品牌創建製造慾望,但不創造滿意或幸福。就像上癮的藥物一樣,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使我們不斷要求更多的東西。
品牌創建也把一切都商業化,把一切事物都變得平凡庸俗。它助長了宗教節日變成商業富礦的風氣。把商業帶進學校、大學、博物館和展覽館。比如抹茶在日本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儀式感,但抹茶的品牌化,成為咖啡館和連鎖店裡的一種商品,忽略了其背後的傳統製作工藝和文化背景。
這些負面情況真實存在,但品牌創建最有效之處是其道德倫理,因為它真實的反映:撒謊的品牌不會持久。
品牌創建的作用使許多事情公開透明。通過營運品牌和使用這些有影響力的符號,公司的可見度變得很高。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很重要,因此自然成為受監督的對象。網路的興起增加了人們的品牌意識,增加了它們調查品牌的力量,同時激發了一種不恭敬、反建制的態度。通過社交媒體,個人獲得了要求公司承擔責任的權利。這些年來有許多消費者抵制的例子。雖然抵制不會消滅這些品牌,但常引起企業政策上的改變。
人們對品牌要求更高的社會責任。為了贏得並維持相關重要人群的支持 — 消費者、員工、管理者、媒體,許多公司現在在追求商業影響力的同時積極追求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得不利用他們的品牌在實現商業目標的同時,還要確保社會目標的實現。
其它廢話
我大概是在 2020 年左右知道「品牌」這個名詞。當時對這東西沒有甚麼特別的感覺。隨著時間的前進,越來越覺得「了解品牌是什麼」對平面設計師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在今年,也就是 2024 年找了些有關品牌的書。
而這類的書跟上一本看的行銷一樣,五花八門。最後會選這本主要是因為「牛津」這個光環。也對「通識讀本」這系列的書稍微做了一點搜尋。這是牛津大學出的一系列叢書,包括歷史、文學、科學、哲學、動物、名人傳等等,內容相當豐富,其中有一本我也很有興趣「邪惡:關於惡的本質與思辨」,看標題就知道是在探討有關「邪惡」這個東東。
有興趣可以搜尋看看。
在看本書之前我對品牌的理解是:「品牌不是一個東西,而是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的體驗」,比如到一間餐廳用餐,從一開始的店面招牌、標誌、店面設計就已經開始對消費者產生影響,然後進到餐廳後,服務人員的態度和服儀、菜單、餐廳的室內設計、服務品質,再到餐點,最後的結帳流程等,這一連串的體驗,就是這間餐廳的品牌。而每個人重視的地方不一樣,或許有些人在某個環節體驗到不好的服務,又或許某些人特別重視某個點,這都會影響到這間餐廳的品牌。所以「品牌不是一個東西」。
而本書則是用更全面的方式來解釋品牌,從歷史、實際案例、整個產業、未來發展等來看品牌。不把品牌侷限在商業活動,而是整個人類的活動來解釋。
對我來說,因為我本來就對品牌有初步的了解,且本身做平面設計,跟品牌有密切關聯,所以大概可以理解書的內容。但看的過程發現,看這本書感覺很像在看哲學書..。它常用一些較抽象的方式來解釋概念,當然裡面有舉實際的案例來讓讀者理解,但還是..有不少概念式的東西。
雖然說之後也覺得「品牌好像就是如此?」。因為要真的做一個品牌,或品牌創建,都要先從一個概念出發,然後再由這個概念發展致公司營運、視覺識別、宣傳廣告等。
而本書並沒有像許多不管是網路上還是書中介紹品牌的方式,用一個系統化的流程讓讀者來〝創造品牌〞,比如大多數都會說做品牌要確定目標市場、研究競爭對手、發展品牌願景和使命,然後視覺識別、客戶體驗等等。但本書沒有給出那個公式,而是在我理解,讓讀者用更大的角度看待品牌。
或許是不想讓讀者〝侷限〞在那公式裡面?因為書中有說品牌創建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而這種開放式介紹品牌的方式,或許就是讓讀者可以更自由、大膽的創造品牌?
恩..。
然後看的過程也讓我覺得品牌可以應用在個人。對公司來說,品牌是消費者對公司的形象。而對個人來說,就是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所以跟品牌創建一樣,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讓他人對自己產生自己想要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比如我想要讓他人覺得自己是一位平面設計師,所以平常發布和關注的內容通常會是與之相關的東西。而「品牌宣言」應用在個人的話,剛好我最近有做作品集,裡面有一段簡單的自我介紹,我覺得也算品牌宣言:
「對我而言,專業不僅僅是執業多年或擁有一大串專業名詞,而是對每個項目投入 120% 的心力。我對設計的熱情驅使我不斷思考如何做得更好,持續尋找可改進的地方。」
這段文字包括了我的價值觀、核心理念等,也成為我的行動準則,做每個專案都很認真甚麼的。所以可以用品牌創建的方式來認識自己,這也是我覺得一個不錯的方式。
總而言之,如果想了解品牌是甚麼,看這本書可以有更全面的理解,且書的內容很豐富,還有提到許多有趣的觀念。但要注意有不少概念式的說法,可能要查一下資料或配合 chatGPT 服用。
總的來說算有趣的一本書,讓我對品牌有更深的理解。
然後封面的那個立方體沒有代表什麼意思,單純想到什麼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