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商科人:竞争与选择下的路与未来 | 围炉 · RUC

围炉weiluflame
·
·
IPFS
·

当今的大学生大概很难寻得内心的平静了。我们无时无刻没有压力。它来自各个方面,绩点,同龄人,文凭金字塔的攀登,以及毕业之后的求职。而商科因为学生众多,竞争相当激烈,职场更是对从业者没有丝毫怜悯。同时,商科的就业面也十分广阔,在选择繁多的同时,也带来了迷茫。道路千万,狭窄也甚,何从选择?藉何以行?受邀的两位嘉宾,一位是这场游戏的参与者,另一位则更多是观察员,对于路与未来,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Y = 黄彦中,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金融系在读大一学生

胡之其

H = 胡之其: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金融系在读大四学生,苏州校区金融分析协会(IFA)创始人

江艇教授

J = 江艇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是应用计量经济学

其实所有的大学生也都面对着类似的挑战。我们都站在了这样的环形路口,面对着各种通往未来的路径,而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必将面对竞争与选择。我们应当怎样探索自己未来的道路呢?
Y | 两位为什么都选择了商科?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在选专业的时候,感兴趣的专业有可能是不一定能在以后带来高收入的。在二者的权衡中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动摇,有时候父母也会期望子女过上更稳定又有更高物质水平的生活,而且认为有些专业能够带来这样的未来,于是最后选择了一个自己不那么感兴趣,但是更有可能会带来高收入的专业。我自己也是如此,我放弃了更感兴趣的历史而选择了金融,但是我不是很认同这样的选专业的方式,我认为应该出于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而非这么功利,但是未来的求职和经济收入,却又是不得不考虑的。对于专业的选择,两位是怎么想的呢?

J | 选专业这个事情肯定首先是以个人兴趣为主,而所谓的热门这个东西其实跟个人的预期有关,而预期很多时候是滞后于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动的,所以个人兴趣一定是优先的。同时我觉得有一些基础、实用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计算机的技能、经济学的思维方法,这些东西会成为我们实打实的本领。

H | 我当时做了一个筛选,文科能选的专业本来就不多,然后我未来还是想赚点钱,这样就只剩下两个,要么就是偏商科的,要么就是偏法律的,最后考虑再三选择了金融。其实我发现,金融是人的一个基本需求,但是比如现在的基于智能终端设备和智能终端设备的这种C端互联网,到了5G时代泛终端AIOT(物联网+人工智能)会出现其他的设备,到那时还会还跟现在的互联网体系是一样的吗?这就不一定了。但是金融的话,不管是什么产业形态,都会有钱赚的,所以我觉得应该选一个永远有前途的而不是去追逐一个一时的热点。

Y | 大学的专业往往会被加上冷门/热门的标签,而热门的专业自然也就更受关注和追捧。这些“热门”的专业也确实能在毕业后带来更高的收入,这也是很多同学选择这些专业的原因。商科作为一个备受追捧的专业,我身边很多同学特别是考了高分的同学都会选择商科,原因之一就是觉得商科是“容易赚大钱”的专业,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J | 商科是不是能赚钱的专业,我觉得这个是两说的。看起来好像读金融经管类专业的人能赚到更多钱,但是其实是因为我们在讲这句话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都是一些有利的证据,所以这个推理是不一定成立的。再者,专业的选择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没有政府的干预,所以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各个专业的回报率理应是趋同的。换句话说,不可能存在一个持续高回报的专业,因为市场的力量总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从某些数据上确实看到了这个专业有着持续的高回报,那一定是因为这个专业所包含的一些风险或者成本没有被考虑。一旦考量了这些风险和成本,它的真实回报率不会那么高,市场的力量一定会使得各个专业的回报率趋同。在这个意义上,我不觉得经济或经管类专业乃至商科的回报率是很高的,是特别能赚钱的。我们之所以会有“商科能赚大钱”的看法,是因为我们关注到的都是很优秀的人,但当我们看到大量过剩的经管类专业的人才,看到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状况,或许就不会这样想了。

H | 我还想补充一个观点,接着江老师说的,我觉得这个市场其实也是滞后的,我们现在听到的“商科可以赚大钱”的说法很可能已经失效了。其实市场已经饱和了,我们这个时候再进去,会让整体的利润率下降。所以我觉得我们听到这样的观点之后,还需要判断这个观点到底来自哪里,相关信息是否存在滞后性,考察这个市场现在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等等。

Y | 校园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内卷”的讨论成为了近期社会的热点。之前了解到许多大学的学生都倾向于选给分好的、容易“水”的课,仅仅是为了让绩点更好看。而在另一方面,我觉得参与这样的竞争,特别是花很多的时间在一些学科的课业上让我损失了一些阅读或者其他方面拓展的时间,我认为这也不是理想的状态。两位怎么理解知识和绩点的关系?现今的绩点考核制度是否是造成高校内卷的重要原因?

J | 我觉得目前的有些围绕“内卷”的讨论或多或少是有点迷失焦点的,好像隐隐约约想要让大家得出一个共识——绩点制度是坏的。但问题是,如果你是现实的政策建议者的话,你不能只有破,还得有立。如果绩点制度是坏的,那把绩点制度拿掉之后会有一个更好的局面吗?我觉得未必。有时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感觉大学的学习好像变成了一个冰冷的生产车间。大家只关注那个冷冰冰的数字,并不关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成长,绩点的确在一步一步的上升,但是实际上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内卷。

这很可能不是绩点制度的错,很有可能是它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激励机制被扭曲了。这方面老师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确实有些老师教学态度不认真,只要学生给的教学评分高,就降低考核的难度。怎么样杜绝这些水课,是大学的行政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觉得同学们也有值得反省的地方。我承认绩点很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将来机会的多寡。但是就像经济学强调的权衡,我们不能总是聚焦于一时一地,不应把提高绩点作为当前最最重要的目标,为了绩点不惜放弃真正学习知识的机会,甚至为此去选一些“水课”。别忘了,大学四年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成长。很多同学所看到的只是那个小小的权衡,但是在更大的权衡里,我们为了绩点而放弃了很多真正学习知识的机会。如果大家站在人生长远发展的全局看,或许去接受那些更有挑战性的课程并为之付出努力,是更优的选择。这场游戏的参与人可能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选择中成本收益之所在,过于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而没有站在大学四年学习规划和个人塑造的高度。

Y | 我们应当怎样把握当下呢?很多同学在来到大学一个多月后,其实还没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我参加了许多社团和活动,我觉得我应该基于我获得的这么多体验来逐渐思考出自己的意愿,这也是我之前没怎么考虑过的。高中更多的是单向的接受,而到大学之后我开始体会到这种选择的分量,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确特别重要。我也体会到时间的沉重,浪费一点点时间都会让人很有罪恶感。望向未来,道路千万条,我们又应当怎样找寻自己的方向呢?

J | 人的一生其实都是自由放任的欲望和纪律意志之间的斗争,不只是你,我很多时候都会把时间浪费在玩手机这样的事情上,它的确能够带来一些即时的快感,毕竟没有快感你不会做这件事情对不对(笑)。但是我们应当通过长期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过也不必过于自责。

大一各种各样的尝试是有必要的。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今天跳舞明天弹钢琴,说不定过几天就发现了一个能够跟随自己一生的兴趣。所以参加各种社团包括学生会,做做学术,做下实习都是没问题的。但是不要让活动推着你走。同学们可能在某一个社团干得挺好,但是这种“挺好”是不是真的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呢?是不是真的帮助你提高了社交能力,还是说只是为了参加而参加呢?就像经济学里面的说法,我们有绝对优势,未必有比较优势,要找到自己有比较优势的地方。做尝试是应该的,但是要适时收回来。

我们经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我们又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到底哪句话是对的?哪句话更适合我们当作规划大学生活的指导?我的观点是:只有一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每个人的罗马都不一样。你怎么样去找到属于你的罗马?尝试的过程其实就是选择罗马的过程,但是你选择了一个罗马,就要以不选择其他罗马为代价。所以,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是最大的智慧。适时停止,在合适的地方激流勇进,是每个人一生都在追寻的大智慧。这不仅仅适用于学生时代,也适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

H |我觉得金融给我的思维带来的最本质改变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先思考它的成本、风险和收益,还有事后反思。我从大二开始就在风险投资机构里面实习,风投机构实习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有时候会误判一些项目,忽略一些机会,老板也会有失误的时候。我觉得风险投资带给我最重要的教训就是,一定要独立思考,不能被别人推着走,而是要自己去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思考怎样画出属于自己的路径。至于对不对,还得自己走了之后才知道。如果走错就再回来,路径可能会改变,目标可能会改变,但是不变的是你始终在思考,在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

Y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刚刚进入职场的毕业生,拥有的只是一张文凭,很多能力都需要重新学习。我也了解到,许多人工作几年后选择回到学校,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取得更高的文凭之后再回到职场。我的理解是两者既体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大学课堂和社会之间的某种隔阂。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应该提前往自己想去的某个行业的需求上靠吗,还是应该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

H | 打个比方吧,大学给予我们的类似于一套安卓操作系统,然后我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下载各种app,但假如我们没有这个操作系统,很多app都是不可能运行的。不同于职校,我觉得大学最重要的是,它把一个理论框架体系扎在学生的头脑里面,而在未来我们都会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体系。从商科来说,假如说我们现在就真的按照职业的那个要求去靠,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就要去熟悉哪些证券法规,但是如果有一天证券法规变了,或者说市场准入的条件变了,我们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J | 小胡讲得很好了。进入职场以后一定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你会发现,初入职场的时候什么都不懂,那我们要为了避免这种什么都不懂的情况出现而希望大学承担起一个职业培训的功能?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因为人在职场里学到的那些东西是不需要先修知识的,是谁都能学的到的,无非就是一个谁比谁快两三天慢两三天的事情。但是整个大学四年它不承担一个职业教育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一个通识教育。所以我们经常说,从大学里面学到的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这些东西好像看起来都是“无用的知识”。

但是大学的一个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够让这些无用的知识产生有用性。大学四年改变的是我们的品位,改变的是我们的抱负,改变的是我们的价值观,改变的是我们的自我认知,改变的是我们的交往模式。我们通过大学四年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确认怎么样去认识这个世界,怎么样去跟人交往。而且这些东西你学得越好,会发现你学那些specific的知识越快。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学里面很优秀的人进入职场以后,即使最初他的一些职业知识可能还不如一些已经在职场里混了的老手,但是他能迅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底子打得好。这个底子是什么?这个底子是吸收知识的能力,是汲取新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在大学里培养的。

H | 很多人在职场上混了几年以后回来深造,其中不可排除的也是很现实的原因就是,文凭是值钱的,很可能下一步升职需要有一个更高的文凭。但是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在职场里面感觉在被推着前进,感觉日复一日的工作没有让自己得到提高,从而感到很惶恐。回到学校里面,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学具体的知识,而是为了在一个相对沉静的环境里面重新整理自己,让自己有一段相对富余的时间来重新思考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重新拾起这种汲取新知的能力。

H | 我认为造成“内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很多时候都只关注身边的人是怎么做的,比如看到身边的人绩点是3.7,接着便努力把自己的绩点提到3.8,对手看你的绩点是3.8,于是他就努力提到3.9,大家都让自己进入一个封闭的系统,陷入到这么一种恶性循环。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跳出这个系统呢?我们更应该关注更广阔的世界,永远怀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去关注更多的维度,去探索“蓝海市场”(未知的市场空间),培养更具有长期意义的能力。

Y | 随着高等教育覆盖面的扩大,文凭趋于贬值,年轻群体在踏入社会时,将要面对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胡学长你将如何面对?对于未来你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
胡之其学长在苏州校区金融协会(IFA)做演讲

H | 我现在可以算是有两条路径吧。一个是我已经通过了华为的大客户经理的面试,这个是偏出海,偏销售的方向。另外一个就是申请国外的高校,继续往金融方向去深造。而我觉得未来需要解决的就是两个事情,如何调动更多的外部资源,如何优化自己内部的资源。调动外部资源,就是我怎样和别人更好地协作、合作。我自己的总结是,其实无论是已经通过面试的华为岗位,还是之前在腾讯投资部获得的实习机会,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别人的认知。他们对我进行面试的辅导,帮助我了解这个岗位的需求,并针对性地给出几个方案。这其实都是外部的赋能,也是我调动外部资源的能力。而我之所以能够调动起来,我觉得是得益于自己内部的对资源的优化、存储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吸收他们给我的这套方法论,同时我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也能跟上。

优化自身的资源说到底是两个东西,学习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学习能力就是汲取知识,吸收新知的能力。而情绪控制能力就会比较复杂,我一直让自己的情绪保持在轻度的亢奋和轻度的沮丧之间,如果过度兴奋,那可能一整天都不会学习了;假如过度沮丧,对谁都没有好脸色,也不会有人来搭理。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把情绪控制在这么一个中间的位置。

机会总是会有的,我自己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是想不到我三五年之后是会做什么的,所以我能做的只是把底层的能力打好,先瞄准一个目标,如果有很好的机会,就大胆去试,但是有一样是坚持不变的,那就是不断提升自己调动外部资源、优化自己内部资源的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

J | 所以与其去确定具体的实现理想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先确认理想是什么模样,说得现实一些,你将来是想进学界还是业界?我们还应该想象一下你将来的工作,有些工作可能日复一日高度重复,但是这种重复的工作能带来很高的回报;还是说更希望每天接受新的挑战,面对永远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环境,每天醒来都是崭新的一天?对于刚入学的大一学生,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不应该太早地做决定,说我将来就想进哪个公司,就想去哪个学校深造。我觉得就像刚才说的,人不能被机会推着走,而选择很多的时候,反而会造成选择困难症。如果想清楚了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到底想要怎样的未来,那么我们或许会发现,最后最重要的哪个选择其实是最简单,最readily available,最轻松可得的选择。我们永远要先有一个目标,然后再做选择,哪怕要面对困难的挑战也在所不惜。

H | 江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做长期主义,有一个对投资股票过程的调查发现,我们的买入点和我们最后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是不大的。我们现在对以后的规划就类似一个买入点,它对我们最终的收益是影响不大的。对最终收益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我们选的这支股票,而选哪支股票就考验着我们长远规划的能力。这支“股票”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还能不能保持增长,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我最佩服的投资人是巴菲特,他能够做到一支股票持上二十年三十年,从中取得惊人的回报。而我自己在炒股之后才发现,坚持一件事情,而且把它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我觉得设定并且执行目标,就是一个复利的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收益率很小,但是越往后,特别是当你坚持了十年二十年之后,收益是指数增长的,而这样的回报只有在坚持了一定年限之后才会有。而这其中,对长期主义的坚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罗马。校内的竞争,我们应当积极面对,同时更要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学于我们,可不只是知识上的导师,它对于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人生也起着重要的影响。找到属于自己的罗马,诚然是我们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课题。相信每个人对于未来,也都有不一样的期盼。跳出“内卷”,站在高处看,会发现大学内外有太多值得我们探索的事情了,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之余,大可放眼世界,关注未来,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追逐心之所向。

文 | 黄彦中

图 | 来自网络

审稿 | 迟欣宇

编辑 | Leanna

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围炉weiluflame围炉,大学生思想、经历的交流平台。以对话为载体,发现身边有意思的世界。 香港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JointU综合联校 | 哥伦比亚大学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对话女性民工:在城市里,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围炉•CU

对话美国移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 围炉 · CU

围炉小酒馆丨Ep.02 人群、爱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