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i Cha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們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自己喜歡一個人?

Yi Chang
·
·
當自己渴望進一步時,才發現自己在表達情緒、展現情感的經驗有多麽薄弱。
Photo by Alexander Popov on Unsplash

最近透過交友軟體認識了一個人,我發現對方滿有意思,也因此產生好感,但我無法解釋這種好感是怎麼來的。小時候好感會出自一個人的外貌,多半也是遵循著大眾的審美標準;現在反而更會被一個人散發的氛圍吸引。或許也可以說是一種感覺。

什麼感覺呢?可能是沈穩,或許是自信,總之,跟他相處時,我可以發現自己內心好像變得比較平靜,也知道對方有在聽我說的話,他的反饋也會給予我不同的想法。至少整體談話是有重點的。第二次約會,我們去看了票房奇好但難看無比的電影,可電影結束後我們還是找了個地點聊天,直到捷運末班,他也帶了兩本自己喜歡的書給我。

於是我開始對對方有了更多好感。可另一方面,當自己渴望進一步時,也發現自己在表達情緒、展現情感這方面的經驗有多麽薄弱。

當我們開始在意一個人,會想知道對方此時此刻在做什麼,想知道他們好奇什麼、喜歡什麼,想多跟對方相處,可因為我們不是對方,無法參透他們在想什麼。於是會借助不同視角試圖去定義,最常見的大概就是星座。可我又想,如果真的每個特定星座的人都有一樣的思考模式甚至習慣,或是跟人的互動模式,那這世界上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單身吧?畢竟我們很輕易地就能攻破對方的防備,也不會存在這麼多感情困擾。

現在似乎大家生活上遇到問題都會習慣求助於網路,包含人生,希望借鏡其他人的經驗,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曖昧談感情同理,但兩個人之間的化學反應,似乎很難不犯錯,尤其是在了解過多資訊後,往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你想進一步,可對方或許不想,但你不表態,永遠沒機會。來到這一步,我們往往也習慣會等待對方主動出擊,不願意成為主動的那一方,畢竟我們如果不動作,就不會有人受傷。某種程度上,似乎也算是一種逃避?

以往每當朋友詢問我感情意見時,像是對方發了條訊息是什麼意思,或是已讀不回訊息是不是沒興趣,我總會直接回,為什麼不直接問他?他在想什麼應該只有他本人知道吧?問了又不會有損失。

當談論感情時,有時總是要自己觸礁,才能從錯誤中學習,或許不是錯誤,該說是成長的一環?有時或許也不會,畢竟這需要自己的覺悟,當自己正在面對的時候,會了解兩人關係中間的基礎,可能會因為幾句無謂的話語就打破了平衡。或許這種神秘感,就是一段感情中的必備元素。

讀了一堆書跟看了一堆電影,從許多作者跟導演的故事中汲取經驗,可自己從未親身經歷,或許是因為從自己身旁的人的感情關係中,往往可以看見感情最讓人無奈的一面。也讓我覺得實在沒必要淌這渾水。可長越大就發現,這其實是需要練習的,就跟肌肉一樣,你越善於跟對方表達自己的需求跟慾望,關係也更能更趨於成熟。雙方才會知道彼此在一段感情中的所需是什麼,這就是所謂的溝通,而不是遇到問題就求助網路觀落陰。

我的家庭對愛這個字很吝嗇,我們從不自在談愛。尤其是我的父母,他們很簡約,甚至從小到大都沒看過他們提到愛,可以說是非常標準的亞洲家庭,總覺得談愛太肉麻,甚至尷尬,或許在結婚紀念日,偶爾可以看到爸爸特地準備的花束,可完全沒有甜言蜜語,後來某年爸爸直接送了永生花,可能也怕麻煩,因為他們對彼此愛的展現,就是一日三餐,日常陪伴。

現在才知道,這種平淡的日常陪伴才真正難能可貴。因為每個人期望的感情不同,有的人希望轟轟烈烈,有的人希望細水長流,若將兩人想像成兩個銀河系,相互碰撞會產生的影響,怎可能平凡。或許也是因為這樣,人類的感情總能產生最為動人的故事,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愛情故事總能引發許多人的共鳴,唯有自己走過一趟,你才會懂得那些過去聽過的故事中,那些細微花火的美好。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