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點編採部系列】《從今以後》觀後感:電影中我看到的是?

G點電視
·
·
IPFS
·
隨著《從今以後》在今年5月1日正式公映,電影中Angie(區嘉雯 飾)和Pat(李琳琳 飾)這對年長女同志的描繪,以及描繪以外的家庭關係,逐漸展露在不同觀眾的眼前。有人看哭了,有人對於電影真正想探討的議題感到驚喜而意外,有人感受到當中「家庭」定義的普遍性⋯⋯在不同時間內觀看了這部電影的G點編採部成員,各自又有怎樣的看法?
製圖:Mo

文字編輯:兩蚊、麥子

隨著《從今以後》在今年5月1日正式公映,電影中Angie(區嘉雯 飾)和Pat(李琳琳 飾)這對年長女同志的描繪,以及描繪以外的家庭關係,逐漸展露在不同觀眾的眼前。有人看哭了,有人對於電影真正想探討的議題感到驚喜而意外,有人感受到當中「家庭」定義的普遍性⋯⋯在不同時間內觀看了這部電影的G點編採部成員,各自又有怎樣的看法?

1. 麥子:家庭刻劃很壓抑很窒息,但或許這就是香港

比起同志議題,《從今以後》中刻劃的家庭更引起我的注意。中秋節暗流湧動的聚會,飯桌上的玩笑話和潛台詞,位處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日常吃飯空間設置——很壓抑,也很香港。

事實上,這種家庭飯桌政治已不是第一次在楊曜愷導演的電影中出現,《叔・叔》(2019)當中數個推進故事發展的重要場口也是在飯桌上發生。如果「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這種呈現已經令人十分窒息,那麼在《從今以後》中不時出現的台詞——「Pat知道會開心⋯⋯Pat會想我哋咁樣做」,就更是對在生和死去家人均不放過的情感勒索。

觀影期間,我的腦海曾閃過一個念頭:如果這個故事不是發生在香港,胡氏一家選擇會否有所不同?當然,如果不是在香港,Pat和Angie可能一早已結婚,或許就不會發生這個爭產故事了;但可能,我始終會被自己的生活視野所局限,所以認為人性不會有什麼變化,畢竟在金錢面前,生前死後也可以無父子。

有人說《從今以後》這部電影探討的議題很小眾,誠然,本來我就是衝著「小眾」這點進場;看罷電影,倒是希望它能不那麼「大眾」。

2. Joey:錢銀面前親人都無情講,在同性伴侶處境下更顯諷刺

楊曜愷導演真的把反諷用到了極致,《從今以後》,英文片名譯作All Shall Be Well,一開始我還想着電影是否會有什麽反轉,可實際上從阿Pat身故那刻起,被遺下的Angie就注定不可能be well。

走出電影院,第一個想法是電影中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句對白,都寫滿了諷刺。Pat和Angie用真心對待兄長一家,留名錶給侄女Fanny(廖子妤 飾),資助侄子Victor(梁仲恆 飾)買車;但到頭來在兄長一家眼中,在利益面前,血緣和金錢好像大於一切,Victor前腳剛説完「我一定撐你架」,當知道自己有了孩子,還是選擇搶走房子,彷彿Angie過往的付出,對他們的關愛,在瞬間消失不見。

在看大哥阿成和Angie對質時,我一直想若果Pat和Angie不是同性伴侶,關係受法律保護,這個「大家庭」是不是就還能維持表面的平靜?但當電影結束,慢慢從令人氣憤的情節抽離,我想起就算是在典型的異性戀家庭中,尚且有人為了長輩擬遺囑時的細項而撕破臉,生怕自己分少了錢。有遺囑,有婚姻的保障,金錢和利益依然有能力令血脈相連的家人針鋒相對,更何況Angie甚麽都沒有,甚麽都不是。

故事的結局走向,從阿Pat拖延立遺囑時便已確定,兄長一家的行徑,其實不過是又一次演繹「錢銀面前親人都無情講」的現實,碰巧Angie和Pat是同性伴侶,於是,事情便落得了最壞的結局。

3. chs:不止同志遺產權益,更談家人的定義、一層樓、一個家的關係

《從今以後》的開首一幕已令人觸動:踏入遲暮之年的Pat和Angie在山徑緩步而行,二人並行的畫面以慢鏡、無聲處理,美好得如幻似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並不容易,更何況是同性伴侶?既面對家人朋友的壓力,亦活在社會大眾目光之下,「小眾」的標籤如影隨形,更令Pat和Angie那些平凡的日常顯得珍貴。

Pat的離世將美夢喚醒,回到現實。電影講同志遺產權益,但亦不止講同志遺產權益,亦談家人的定義、一層樓和一個家的關係。這類題材很容易變成一哭二鬧三上吊的鬧劇,但楊曜愷導演以細膩克制的手法呈現,沒絕對的奸角,也沒多餘的配樂,淡然地處理各人的難處和傷痛,即使現實往往比劇情更荒謬,但正因為這種淡然,令觀眾和角色的距離更接近。喪偶之痛、一個在法律上無名份的人所面對的困境,這些情感和經歷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不論你喜歡哪個性別,但同志的選擇權往往比他人少。正如楊導演在映後座談中分享,同志不是要求更多的權益,而是希望有同等的權利和對待。在法律上是名正言順,抑或無名無份,選擇權應該在我們手中。

4. 兩蚊:其實我們都知道在電影中,沒有人是真正的壞人

有幸在3月尾當時隨著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率先看到《從今以後》。從香港首映、社群內的優先場到電影的正式上映,陸續聽到和看到的評論、訪問,起起伏伏,都讓我比起當日看到的情節畫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說實話,與伴侶的家人和兄弟姐妹相好、定期聯繫、愛錫她/他的侄子女、因為沒有同婚法例要立好遺囑等等,這些與家庭、一家人相關概念的一切對我而言其實十分遙遠,我當然知道這些議題的重要性,但也的確是我在性/別路上幾乎沒有想像過的事情。我很喜歡那些僅有的日常:多年累積心照不宣的互相照顧、結伴散步和閒聊的溫馨習慣等。那種一起享受努力的成果很令人羨慕——直到一切都由Pat的突然離去開始急轉直下。

説爭產案是中產問題也好,談論當中的男性閹割和男女不平等的暗線也罷,殘酷而無奈的是:其實我們都知道在《從今以後》當中,沒有人是真正的壞人。大哥阿成(太保 飾)掃墓後獨自飲泣,阿嫂(許素瑩 飾)向Angie坦白自己一直以來的妒忌,Fanny在兩人食糖水時向Angie提議把房子賣掉分錢⋯⋯這幾幕都是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情節。

在同情、悲憤Angie始終都沒有得到她應該得到Pat留給她們的同時;也能察覺Pat的家人一些累積存在的難處、情緒等等,都未必是Angie能夠同理到的。在社會機制及法律久久未能完善的前提下,兩敗俱傷、互不理解就是那個我們不願面對的常態。

5. Mo:搭上《從今以後》順風車的年長女同志

G點早前辦的《從今以後》優先場,邀請了《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的兩位作者Denise和Yan與導演Ray來個映後對談。我擬定訪談問題時,把映後談主題定了是「年長女同志」,還暗暗自詡:「這個面向的討論,我們走得很前吧。」可是當日在觀影中,我不禁捏了一把汗:天呀!《從今以後》根本不是在探討年長女同志!兩位主角在電影中的相處甚至不到20分鐘……

不過我很快就心念一轉 ——正正是電影中著墨較少,映後談才有需要進一步討論吧。事實上,若不是Denise和Ray的分享,我也不知道原來現實中的年長女同志真的比較多是性別角色分野比較鮮明;更沒有想到原來成長於不能喧之於口的年代,年長女同志多會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以互相支持。最令我深刻的是,為何主角設定是女同志,而不是男同志?原來竟跟兩個社群與家人的相處方式有關(詳見另稿:《從今以後》映後座談:香港同性伴侶與「幸福美滿」的一步之遙)。感謝《同聲同氣》出得及時,希望看《從今以後》的觀眾都會買一本書配合閱讀。

比起年長女同志,導演選擇在家庭的定義、女性的壓迫、父權下男性的困境等議題上花了更多篇幅。Ray謙稱首次拍攝女同志題材,對他是一大挑戰;但我覺得正正是他這個身位,才能把年長女同志議題緊緊扣連其他社會議題:讓這個過去一直隱形的社群搭上《從今以後》的順風車走入觀眾眼簾。而且,電影另一賣點是資深演員李琳琳的復出,想必也能吸引不少那些性/別小眾行動者一直想觸及的年長觀眾吧。

G點今年的編採方向是探索LBQ議題,但我自己問得最多的卻是,到底女同志(L)有哪些獨立於GTI的需要?看過電影後的領會是,也許「女同志」這個身份就是與不同的身份交織;在探討女同志議題時,可以多嘗試連結各種議題。

延伸閱讀:《從今以後》映後座談:香港同性伴侶與「幸福美滿」的一步之遙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G點電視G點電視以新媒體介入性/別小眾運動,鼓勵及引導義工成為行動者、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學習營運媒體,為社群充權。請賞我們幾個拍手或一杯咖啡,讓我們支持平台及團隊持續運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從今以後》映後座談:香港同性伴侶與「幸福美滿」的一步之遙

【大專性別友善廁所】擁抱多元定形象工程? G點讀者來郵揭校廁位置隱蔽、指示不清、職員刁難

【東南歐首國】希臘破東正教傳統通過同性婚姻 為鄰國婚姻平權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