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里怎么就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

世界之敌的敌人
·
·
IPFS
转自公众号:世界之敌的敌人

每当中国男足在国际赛场上惨败,人们总会忍不住发出疑问:“14亿人里怎么就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几代球迷,却始终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历经数十年的折腾,中国足球整体水平可以说是不进反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是经济严重倒退的拉美国家,还是曾经同属一个阵营的东欧国家,甚至亚洲的近邻们,都能凭借相对有限的人口和资金投入,在世界足坛闯出名堂。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国足如今的困境,中国足球真的是某些人口中的“国运平衡器”吗?本文将带你穿越中国足球的不同历史阶段,剖析背后的深层问题。

1.效仿苏联时期

在建国初期,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效仿苏联模式,体育也不例外。中国体育界借鉴了苏联“举国体制”的成功经验,成立了国家体委管理一切体育事务,还在各地陆续成立了体校,主要任务是发现、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形成了“从基层到国家”的选拔机制。学校、工厂等单位也积极组织体育活动,提高了群众的体育运动参与率。

在体育基础极其薄弱的时期,这样的体制对推广体育文化和选拔运动人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国民经济和物质水平的下降,群众很快便失去了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或者忙别的运动去了。

这也导致了举国体制的名存实亡,至少在足球领域确是如此。尽管各地体校依旧在运作,但足球作为一项依赖于群众基础的团体运动,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足球人口,就很难选拔出优秀的球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举国体制没能像苏联那样培养出一支强大的足球国家队的原因。

2.小球推动大球,足球无人在意

同时因为外交上的孤立,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界的宠儿是有助于外交的乒乓球,而足球队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了跟世界足球交流的机会。即使在重新回到国际舞台后,为了争取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权,国足还是主动放弃了参加1978年世界杯的机会。

足球运动员的成长需要在高强度的对抗环境中逐步提升,长期失去跟国外球队的交流机会也导致了国足跟世界强队的水平彻底脱节,甚至在足球水平普遍落后的亚洲也不算是最顶级的球队,也为后来爆冷输给香港队失去进入86年世界杯机会的五一九惨案埋下了伏笔。

在中国对外开放后,尤其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官方意识到体育是能够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工具,金牌数量被视作国家实力的象征。于是在奥运会上夺下金牌便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国家的资源也集中于能迅速拿到金牌的项目,比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等“小、巧、难、女、少”项目,中国女足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铿锵玫瑰”的称号。但竞争压力巨大,绝对不可能拿下金牌的男足,肯定无法得到资源的倾斜。

但幸运的是,随着中国足球队重返国际赛场,电视也开始转播国际足球赛事,中国在这一时期还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足球迷,让zf和商界看到了足球这项运动的商业价值。

3.市场化改革时期

改革开放后,1994年,随着国家体育总局推行体育产业改革,中国足球正式迈入职业化的时代。中国足球市场化改革的起点被普遍认为是1994年甲A联赛的成立,甲A联赛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也带动了足球文化的兴起。

但由于足协管理混乱,市场化不彻底,监管机制不健全,甲A联赛充斥了假球、赌球、黑哨等一系列乱象,为贪腐和操纵比赛提供了温床,沦为了球迷口中的“假A”

为了挽救中国足球联赛的声誉,2004年足协成立了中超联赛取缔了甲A,但这样的改革并没有使得乱象消失。2009年,时任中国足球最高官员的谢亚龙都因为参与赌球而锒铛入狱。今天,多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43人的禁足名单,说明了时至今日,中国足球依旧还在治理腐败的路上。

另外,虽然这一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为中国足球提供了巨大市场,国家队成绩也一度有所提升。但中国学校教育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内卷”,形成了以考试分数为唯一导向的应试教育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重,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体育课和放学后的活动时间经常被其他科目和补习班占据,也让国家的“体教结合”战略长久只停留在口号之中。

而且因为市场化改革和以及自身在文化课教学水平方面的落后,原本承担为中国足球选拔人才责任的体校越来越不受中国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各地体校出现关停潮。失去这一稳定的人才来源渠道,市场化的足球青训体系又未能建成,中国足球国家队从此开启了持续性的下滑趋势。

此外,在2002年国足打入世界杯却颗粒无收后,也许是上面觉得安排国足留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队水平,一些中国顶尖球员终于得到了加盟欧洲俱乐部的机会。但这批留洋球员年龄已经不小,在技术早已定型的情况下,加盟欧洲俱乐部踢球,对国足的整体实力的提升其实非常有限。(2019年的武磊留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4.金元足球时代

21世纪10年代,中国足球进入了所谓的“金元时代”。以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大力投资足球俱乐部,他们通过购买国内外顶级球员和教练,迅速提升了俱乐部的竞技水平。这种巨额投入推动了短期的足球繁荣,许多世界知名球星纷纷加盟中超联赛,也让中国足球在亚冠等赛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金元足球也给中国足球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过分依赖外援让中国国脚级球员逐渐在比赛中沦为为大牌外国球星服务的工兵,那些籍籍无名的年轻球员也可能因此失去上场比赛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足协自作聪明地出台了每场比赛必须让年轻球员上场的U23政策,这种违反足球规律的行政干预措施,在推行6年后最终还是以取消告终。

金元足球还给中国男足球员带来了身价虚高的问题,由于俱乐部的高薪球员到了国家队总是无法展现出与收入相符合的实力,球迷和广大群众对中国男足国家队的观感也日益下降。这导致足协出台限薪令限制球员收入,虽然该政策可能会让部分群众满意,但这样的非市场行为对中国足球的长期发展也未见得是好事。

而且这种资本注入的足球模式高度依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随着房地产行业陷入困境,许多曾经大举投资足球的企业开始收缩投资或退出,中超联赛的泡沫最终还是破裂了。

例如在恒大集团陷入了巨大的债务危机后,曾经两夺亚冠冠军的广州队最终只能降级中甲,而苏宁集团运营的江苏队甚至直接宣布解散。

老牌俱乐部资金链断裂,纷纷解散降级,让中超联赛一度面临停摆危机,大牌外援出走,也导致联赛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国内俱乐部在亚冠上也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在青训方面,恒大足校等曾经红极一时的青训学校也陷入了资金困难的局面,恐怕将难以为继,很难指望它们为中国足球输送人才。

5.绝望的现状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足球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领导部门的管理水平还是呈正相关的,绝不是某些人口中的跟国运反着来的平衡器。经济好的时候,虽然愿意踢球的人也不多,但总比经济差的时候要好,管理越混乱,对中国足球的破坏力也越大。也许某些人少折腾一点,国足就算还是没法打进世界杯,成绩可能也不会像今天这么惨。

在多次重金乞求名帅带队冲击世界杯决赛圈失败后,许多球迷都意识到了尊重足球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发展青训,从基层社区推广足球文化的重要性。

但中国足球行业的管理者们似乎永远不相信足球有什么客观规律,他们只关心如何提升自己的政绩考核指标。经过多年的折腾,虽然中国的足球人口(26166335人)高居世界第一,注册球员数量(711235人)位列世界第十二,注册职业球员数量(2272人)超越日韩高居亚洲第一,但场上展示的真实足球水平却越来越差。

也许是意识到短时间内无法提高中国男足球员的场上水平,一些急于求成的官员决定归化在中超踢球的外籍球员来提升国家队成绩。但可能是为了照顾广大群众的情绪,又或者是其中有什么利益权力的纠纷,国足对归化球员的使用始终是畏手畏脚的。这就导致很多天价归化的外援几乎没怎么为中国国家队踢比赛就又恢复原籍了。

最终,在一轮又一轮的折腾过后,中国男足国家队就沦落到了今天这个哪怕在亚洲也谁都有可能输的水平。

而随着各国女足水平的提升,就连中国女足在世界和亚洲的排位也在持续下降。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